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与钢管较劲的“塑型师”
——记陕西省首席技师、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曹文军
    曹文军是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成型技能专家、高级技师。从参加工作起,他扎根生产一线,长期钻研螺旋埋弧焊管成型工艺,被同行称作“技术牛人”。“曹文军创新工作室”是全国制管行业第一个以核心技术为主的创新工作室,先后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30余人。他曾获陕西省首席技师、三秦工匠、宝鸡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并且是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曹文军检验钢管椭圆度

    曹文军正在研发制作“称手”的工具

    曹文军检测钢管质量

  
  文/本报记者王怀宇图/本报记者李依涵
  隆冬时节,走进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宝石钢管),依然浓绿的大树守护在厂区的道路两旁,浅灰浅蓝色的厂房一座连着一座,身穿红色工装的工人们忙碌在钢铁组成的机器旁……看似一座普通的工厂,生产出的产品却全国知名,远销国外。
  好产品离不开好技术,宝石钢管拥有一大批能工巧匠。在这些能工巧匠中,有一位叫曹文军的工匠,显得特别“耀眼”。他今年51岁,被同事们称作“人狠话不多”。这里的“狠”指的是专注与执着的工匠精神。也因为这个“狠”,他获得了陕西省首席技师、三秦工匠等众多荣誉称号。
  “我不会聊天”
  听着有节奏的机器声,路过一条生产线,在制管三分厂车间的生产准备室,记者找到了正在干活的曹文军。他给记者打了个招呼,便埋头去忙手头的活儿。随和的表情,略显脏污的工作服,根本看不出眼前这位就是令人羡慕的大工匠。
  “我的工作是把钢带卷成螺旋钢管。”曹文军很快忙完手里的活儿,用一句话介绍完自己的工作后,指了指不远处隆隆作响的生产线。
  站在生产线旁,只见工人将成捆的钢带拆开,在一组机器的作用力下,钢带被展平后依次移动通过成型器,被卷曲为相应规格的管坯,并按规定长度被切断,再通过后续精焊、精整修磨、检验等工序,一根螺旋焊管就加工完成了。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的生产工序,曹文军用了35年的时间去琢磨、去钻研。
  “我是初中毕业。”曹文军毫不掩饰自己的学历。1987年,他“子承父业”进入宝石钢管当工人。起初,车间没有将他安排在生产线上的关键岗位(钢管成型),他心里有些较劲:为啥别人能干,我就不能干。于是,他开始偷偷学习技艺,在两三年的时间里,熟练掌握了整个生产线的操作技术。
  “我偷学的方法是帮各位师傅干活。”曹文军略显腼腆地说,师傅们见我手脚勤快、肯出力,都愿意教我。
  众多师傅的本领,汇聚在他一人身上,使他成为车间工人里的佼佼者。
  “为啥会想到偷学?又是怎样办到的?”面对记者提问,曹文军想了一会儿,说:“我喜欢这个工作。”随后又加了一句,“我不会聊天,说一说技术方面的事情,还行。”
  据车间工友们讲,别看他平日里不善言谈,可提起钢管成型技术,能滔滔不绝给你讲上好几个小时。
  “我喜欢动手”
  平日工作里,曹文军最爱说“歪木头,端匠人”这句话,意思是:作为技术工人,就要在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去解决,把交到手上的任务做好、做精。
  2001年,宝石钢管为了满足“西气东输”管线工程建设需要,创建了制管三分厂。建厂初始,便有一则不好的消息传来:许多业界人士认为,现有的国产“前摆式螺旋焊管机组”,不能高质量运行,更不能达到量产要求。此时,被调到三分厂担任调试班班长的曹文军,面临巨大难题和挑战。
  一向沾枕头就能入睡的曹文军,开始失眠了,满脑子闪动着如何克服技术难题的想法。既然睡不着,就去工作。曹文军的犟脾气上来了,整天围着机器转圈圈,反复调试,反复验证,一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
  在他的带领下,调试班在半年内逐步摸索出了新的操作方法,不但让机器可以高效运转,达到量产要求,而且产量逐年攀升;同时,还总结出一套以他本人命名的“曹文军错位对头法”,改写了业界对“前摆式螺旋焊管机组不能高产和优产”的认知。目前,此操作法已经在焊管行业全面推广,收效甚大。
  当时,有不少同行询问曹文军,如何想到此操作法的?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喜欢动手。”
  2013年,宝石钢管为了再次提升质量和效率,决定将三分厂的制管工艺,由一步法改造为预精焊两步法。这种改造被业界比喻为,过去是“走”,现在需要“跑”。其难度可想而知。
  曹文军又开始带头进行技术攻关了。查资料、分析数据、现场试验……眼睛熬红了,难受,点上几滴眼药水,继续工作;熬夜上火,牙痛,吃上几粒清火药,如果不管用,就吃止痛片。同事们说,曹师傅又在拼命了。听到这话,曹文军又摇头又笑着说:“我喜欢这样工作,我乐在其中。”
  成功来自不懈努力。在原有机器没有进行本质性改造的前提下,曹文军通过对成型器参数再度优化,使得高钢级、大壁厚管坯成型速度,由原来一步法时的最大值1.4米/分钟,达到两步法的3.5米/分钟,而且一次性通过率提高到96%以上,保证了钢管生产质量稳定。曹文军在业内再次制造出不小的震动。
  在宝石钢管三分厂的汇报资料里,关于曹文军的介绍有这样一段话:2005年开始专职负责成型技术,有了他的默默坚守,焊管机组累计生产近300万吨,机组能力赶超了本应具有各种优势的后摆式连续机组。
  “我爱瞎琢磨”
  在“曹文军创新工作室”的桌面上,摆满了他“小改小革”的创新工具,记者大概数了数,有40多件。“都是为了工作方便。”曹文军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总结为这样淡淡的一句话。
  记者在车间采访了几名工人,才得知眼前这些创新工具的优秀之处。
  他设计的4毫米小钝边刀盘,使得薄壁钢管的外焊缝高度,由2.0毫米降低至1.5毫米,解决了小口径钢管在防腐过程中材耗控制难题,每年给企业带来几十万元的经济效益;
  他设计开发出一套“板头仓改造”机构,彻底解决了长期依赖人工操作,而且安全风险较高的钢板运输问题;
  他制作的“钢管内火焰切割飞溅隔离器”,大幅降低了钢管内壁修磨的劳动强度,也填补了此工序没有配套工装的空白;
  他发明的“钢带工作宽度自动测量装置”,累计创造效益360万余元;
  ……
  他累计获得各类技改奖27项。
  “如果生产上遇到问题,是不是第一时间都找你?”记者问曹文军。他憨厚地笑了笑。一旁的同事抢着说:“曹师傅半夜接到电话,赶来处理问题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为这事,起初大家还有点不好意思,可曹师傅每次都不在乎,还对大家说,有问题,赶紧找他,早解决一分钟,就多生产一分钟的管子。”
  在同事的印象中,一个同样的生产问题,曹文军总比其他人解决得更好、更快。
  “我爱瞎琢磨。”曹文军边说边拿出一个笔记本,“可能是我性格的原因,我不爱说话,爱用笔记一些东西。这个本子上就记了很多的问题,有时候我也会翻看几年前的笔记,许多当时悟不透的问题,现在悟透了,我还会做一个批注。没事儿翻一翻,许多东西就记在心里了,掌握得多了,解决问题才方便。”
  记者接过本子,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问题和答案,也看到了不同颜色的笔迹在一旁的备注和修订。
  没有一种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技术能手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奋斗、积累和沉淀。曹文军用自己的行为感染着同事,也给徒弟们传递着宝贵的能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