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吹响农村新生活新奋斗的号角
——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王怀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真抓实干,创新实践,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守底线固成果,抓衔接促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1075个单位持续开展定点帮扶,组建驻村工作队583支,选派第一书记649名、驻村干部1257名,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扩大就业稳定增收基础
  麟游的冬日,寒风刺骨,脱贫户赵仙丽坐在屋内吹着空调暖风,在缝纫机前工作。她笑着说,自己就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
  过去,赵仙丽与患病的丈夫居住在招贤镇大岭村,靠着十几亩坡地过活。两年前,她家搬进了县上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南坊新城。“经过技术培训,我在社区工厂上班了。”赵仙丽说,成了上班族,她对眼前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满意。
  像赵仙丽一样,开启新生活的脱贫户,在我市还有很多。据了解,全市累计创建村镇工厂(社区工厂)126个,就业帮扶基地171个,累计吸纳就业3.48万人。
  扩大就业,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我市按照“就业围着增收转、岗位跟着群众走”的思路,紧盯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大方向,坚持部门联动、政企合作、社会参与、精准施策,探索出了组织化输出、园区化承载、兜底化安置、实名制管理的“三化一制”稳岗就业的新路子,进一步夯实了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基础。
  千阳县“因人施策”,针对稳定就业人员、季节性务工人员、就业困难重点对象分别建立绿色、黄色、红色台账。对“绿色”人员每半年回访一次,对“黄色”人员每两月推荐岗位信息,对“红色”人员每周开展“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形成了“三色提醒、动态帮扶”的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监测帮扶工作机制。
  据统计,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56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实现务工就业26.68万人,两项指标均超过上年水平。
  强化特色巩固脱贫成果
  “咱的香菇名气越来越大了!”扶风县法门镇马家村食用菌扶贫产业基地负责人赵胜利满脸喜色地说,他们现有菌棚373座,所产香菇根本不愁销路,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在太白县桃川镇冰葡萄种植基地,一过小雪节气,上千亩冰葡萄进入采摘期,年产可达上万吨;在凤翔区南指挥镇河南屯村,数百亩的钢葱销往河南、甘肃等地,每亩产值超过8000元;在陈仓区周原镇,新种植的40多亩柿子,年产量达八九万公斤,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在扶风县召公镇后董村,44座温室鲜花大棚,源源不断地给青海、山西、内蒙古等地提供鲜菊花和向日葵……
  不久前,以“深化苏陕协作、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宝鸡名优农产品展销会在徐州市农副产品中心举行。以苹果、猕猴桃、香醋、核桃等为代表的八大类、四十余种名优农产品,受到了当地市民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今年,我市投入财政专项资金5.42亿元,谋划实施产业项目569个,全市改建提升标准化果园10.6万亩、新增设施和高山蔬菜2.4万亩,同时中蜂存栏已达35.1万群,奶山羊存栏101.6万只,生猪存栏70万头,有劳动力的13.75万户脱贫户实现产业全覆盖。
  “三级联动”化解返贫风险
  “多亏了及时帮扶,要不然,都不知道往后的日子咋过呀!”渭滨区神农镇大散关村村民刘芳感慨地说。
  刘芳家过去有4口人,丈夫在家附近打工,每月能挣5000元左右,两个儿子都在上学,刘芳负责照顾家里。去年,丈夫患病不幸去世。该村网格员邓海洋得知情况后,及时将刘芳家纳入监测对象,同步落实帮扶措施。邓海洋动员刘芳家申请了民政部门的临时救助金1万元,以及每月1365元的低保补助,还收到了社会爱心人士1000元的捐款。他又为刘芳介绍了一份在加油站洗车的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渭滨区教体局为刘芳的大儿子申请办理了助学金,为其小儿子免了一年保教费。刘芳家的返贫风险很快得到化解。
  “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是防止返贫致贫风险的关键。我市制定了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文件,建立了镇、村、组三级监测网格体系,选配网格员4.39万名,全覆盖、无死角对全市所有农户开展常态化排查,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与此同时,实行村、镇、部门、县四层风险解除工作机制,积极对家庭生活保障水平、劳动力状况、政策落实情况、家庭住房及物资情况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研判,确保监测对象实现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共纳入监测对象5026户16038人,解除风险3661户12086人。
  目前,我市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围绕规划引领、产业振兴、食品工业、脱贫成果巩固、乡村建设、改革发展、文化振兴、组织和人才振兴8个重点,分类施策,梯次推进,促进城乡规划、产业、生态、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共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城区农区园区景区“四区共享”,进一步做实乡村振兴项目、丰富乡村振兴载体,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