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8版
本期发布:
筑起文旅创新融合新高地
——我市业态创新融合助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综述

    景区精品演艺项目《三英战吕布》(资料图)

    宝鸡市图书馆数字体验区(资料图)

  文/张晓燕仲建伟
  大美宝鸡,正在用她的美景、历史、诗意、创新、产业等多方优质元素,讲述着悠长而磅礴的宝鸡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着力在创新融合、跨界融合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用文旅新业态挖掘发展新潜能,走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打造更加广阔的文旅高质量发展天地。
 
共享“数字”让文化服务半径持续延长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持续推进“智慧+”、数字文化工程,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借助数字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全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对“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不懈追求的体现。
  围绕便民构体系。围绕“为民、便民”目标,不断加快全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步伐。依托“陕西公共数字文化墙”“陕西文旅之声”等平台,对全市文旅发展进行宣传推广。加快全市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我市各级图书馆服务管理平台建成投用,自助办证、自助借阅系统配套完成,市图书馆数字体验区建成完工,全市13个基层文化共享中心投入使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开设“云端”服务平台,全市“分级分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体系已基本构建。
  围绕数字强供给。整合全市文化资源,打造了图书馆典藏古籍库、宝鸡社火多媒体资源库等多个自建特色资源库,购买了中国知网、博看书苑等多个数据库,让群众通过PC端、App端、微信端等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数字文化服务。各级图书馆、文化馆,依托官网、公众号等为群众免费提供电子阅览、文艺作品欣赏和舞蹈、声乐、美术等线上培训服务。今年,仅市图书馆,数字资源总访问量就高达145万余次,检索次数32万次,资源下载次数12万次。
  围绕需求提效能。围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分众化文化需求,所有的文化活动均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的供给模式,不断提升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群众的参与性。今年以来,聚焦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声乐、器乐等艺术门类,举办线上展演服务120余项;开设“共读红色经典,弘扬革命精神”阅读推广、“翰墨·青铜”宝鸡美术馆系列微展等多个专题栏目;推出“国图公开课”科技类讲座、“致敬百年路·颂赞新征程”青少年朗诵海选、新媒体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视频直播营销技术培训等特色活动,极大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智慧赋能让旅游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市文旅资源丰富、景区景点众多,为了保持文旅行业良好秩序,保证来宝游客舒心满意,我们不怕磨破鞋、跑断腿。”一名文旅市场执法人员如是说。随着全市智慧旅游的顺利推进,景区执法人员工作强度有很大缓解。
  加快智慧平台搭建。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建成智慧旅游市县一体化平台,积极对接省智慧旅游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省、市、县、景区(公共文化场馆)4级行业监管体系,配套11个子系统,接入16家景区、185家酒店视频监控,使工作人员在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即可完成对文旅市场的实时监测。持续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工程,全市30家景区建成门票预约系统,分时预约系统实现高A级景区全覆盖。周文化景区建成“门票预约、分时游览”网上数字平台和智慧闸机系统,用“智慧服务”让游客感受了轻松舒适、安全便捷的游玩体验。
  推进智慧场景应用。坚持“统筹规划、全面实施、完善链条、共享共融”的原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加快打造数字景区。“太白山5G+场景化应用建设项目”“灵官峡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入选省2020-2021“5G+文化旅游”示范应用场景项目名单。法门文化景区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卫生间6座,推出第一款“盲盒-法门狮‘小幅’”数字化旅游产品,启动地宫探秘数字体验馆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让历史“说话”。
  完善智慧标识引导。完成市级全域旅游全景图标识系统建设工程一期建设目标,投放全景图标识牌30块。指导县区完善旅游道路标识系统,实现了跨县区旅游道路标识全覆盖。太白山旅游景区和关山草原景区智慧停车系统建成投用。全市所有A级景区基本实现WiFi全覆盖,实现景区场景实时动态畅游,满足游客数字化自助导引需求。 
  
文旅融合让“诗与远方”牵手前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宝鸡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具有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要文旅融合发展,让“诗与远方”紧密牵手。
  下好机制融合“先手棋”。2019年,随着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成立,文旅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让“诗与远方”走上了聚合交融的快车道。我市按照“文旅发展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抢抓机遇,善作善为,制定《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完善《宝鸡市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指导各县区、景区、乡村旅游镇村进一步完善健全各类发展政策和支持措施,构建引领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和保护利用的规划体系,高水准绘制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唱好产业融合“重头戏”。“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是文旅融合的根本原则。近年来,我市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一“牛鼻子”,坚持抓大项目、大抓项目,先后建设完成了周文化景区、西府老街等30多个重点文旅融合项目。今年,又谋划实施了秦源文化产业园、太白县方才关文化旅游综合体等10多个文旅融合项目,推出周秦历史文化游、寻根祭祖文化游等10条文旅融合体验路线,全市文旅融合规模进一步壮大。
  奏响和合共生“交响曲”。文化滋养了旅游,丰富了旅游内涵。同样,旅游也为文化交流传播搭建了平台,拓宽了渠道。《封神演义·炫战》《鬼方之战》《三英战吕布》《神马》等景区精品演艺项目带领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古战场的恢宏。九龙山景区图书馆分馆的建成、民俗进景区活动的开展,让游客在体验景色之美的同时,感受了文化之美。非遗产品、特色农副产品在景区销售,让生生不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变成旅游工艺品,让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 
  
推进“文旅+”让跨界融合的魅力彰显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资源大整合、产业大融合、全域大联动”为目标,全力打好“文旅+”特色牌,擦亮文化旅游底色,积极打造新产品、培育新业态、促进新消费,形成特色文旅新IP,把游客引得来、留得住,让游客记得住宝鸡的青山绿水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推进“文旅+乡村”。先后打造49个“国”“省”字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出10余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推进“旅游+美食”。先后推出了陈仓老街、西府老街等多个特色餐饮街区,建设了岐山擀面皮产业园区。
  ——推进“旅游+非遗”。精心打造了千阳刺绣产业园、凤翔六营民俗村等非遗产业集群,依托旅游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承、展示、发展。
  ——推进“旅游+红色”。先后建成了凤县工合运动纪念馆、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打造出宝鸡独有的“文物+工业+旅游”产品。
  ——推进“旅游+研学”。评选打造市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24家,发布推出“周秦文化寻根研学之旅”“西府乡村民俗研学之旅”等5条精品主题路线。 
  
矩阵宣传让文旅事业走得更远
  12月14日,随着红色绸布徐徐落下,4K超高清融媒体转播车正式交付宝鸡电视台使用,标志着我市在4K领域走在了全国地市融媒体发展的前沿,进入了超高清时代,实现了融媒体发展的新跨越。这一重要时刻,恰如缩影,充分展现了我市融媒体发展的丰硕成果。
  创新传播平台。积极打造《宝鸡新闻》《政风行风热线》《出行有你》《畅通997》等栏目节目,宝鸡手机台、“广播·宝鸡”平台终端发稿4万多条,抖音平台发稿2000多条,合计获赞量超1000万。“广播·宝鸡”录制的《英雄归来》单篇阅读量突破6600万,点赞量超过166万。上送央视的稿件《宝鸡美术老师雪中扫出巨幅雪竹图》在央视多个媒体平台播出,1.5天时间阅读量超过1.8亿人。
  丰富传播业态。开展“第十届宝鸡市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云游宝鸡”等各类网络直播100余场次,在线观看1亿多人次。全国超过1000万人次通过宝鸡电视台融媒体矩阵观看了全省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盛况,实现了新媒体跨区域直播的飞跃。
  推进多媒融合。开设了宝鸡手机台、宝鸡网络电视台、“广播·宝鸡”App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实现了电视、电脑、手机三屏对接,无线传输网、有线电视网、手机台、互联网四网融合,真正做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媒体融合典型案例《997在现场》和媒体融合成长项目《广播宝鸡App》被我省推荐为全国广电媒体融合项目。
  文化是最好的旅游体验,旅游是最生动的文化交流。如今的宝鸡,文化与生态并存、历史与现代交融、创新与融合共舞,美丽宝鸡的深厚内涵和千般美景,值得每个热爱生活的人细细品味……
  图说:①西府老街常年游人众多(资料图)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