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拿着不够车加油、交话费的工资,为村上干事还要倒贴钱——
这些创一代为啥愿意回家乡当村干部?
本报记者裴兴斌
    任卫华(左一)帮村民收大葱

    宁广红(右一)向参加“万企兴万村”活动代表介绍永利村产业发展情况

    张录强(左二)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对田园综合体项目进行现场规划

  
  2018年以来,我市有780名返乡能人担任村干部。在今年村级换届中,有110人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其中“大老板”就有69人。他们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共赴小康,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干得轰轰烈烈……
  “党恩如山,我就想在有生之年为乡亲们做点事!”
  临近年末,天寒地冻。刚进长青地界,一个美丽的村庄便映入眼帘: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整洁的民居鳞次栉比,崭新的广场上笑声荡漾,田园综合体内一派生机……
  这便是凤翔区长青镇高嘴头村,一个两年多发生巨变的新农村。
  两年前,这个村还戴着“软弱涣散党组织”帽子,村委会只有5间破旧的平房,集体经济一片空白,账上还挂着13万元债务。
  2019年9月,陕西华驰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录强,怀揣“回报家乡,造福桑梓”的梦想,走马上任高嘴头村党支部书记,次年4月又兼任村委会主任。
  当时,张录强已很有名气。他不但是年缴税五六百万元的企业大老板,更是用实际行动回馈乡邻的爱心人士。多年前,他就发起设立了村助学基金、一梅志愿者关爱基金,先后拿出200多万元捐资助学、援助公益事业发展。
  “党恩如山!我能有今天,全靠党的好政策。人要知恩图报、懂得回馈。我来村上,就想在有生之年为乡亲们做点事。”今年54岁的张录强,把眼前的工作视为人生第二次创业。脱贫攻坚,他逐户定措施;疫情防控,他挨家搞排查;庄稼丰收,他坐在地头直播带货;争取资金,他跑遍省市相关部门……
  短短两年多,高嘴头村如期脱贫;“后进村”变成了区级先进党支部;争取到的2000多万元项目资金逐一落地,村里有了公园式中心广场,整村饮水提升工程完工,村组间路连通硬化,乱石滩变成水稻田,田园综合体项目持续推进。
  一时间,村民们以“大美高嘴头”为主题,发微信、拍抖音,满屏洋溢着自豪感。
  村民乐了,张录强却愁了。因为全身心投入村上的事业,自家公司年业务量由近3亿元,下跌到不足6000万元。妻子说他“像打了鸡血”,儿子说他“走火入魔”。家人的埋怨,张录强并没有放在心上。反倒是,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使他深感本领恐慌。
  当过民办教师、干过建筑工程、做过国企中干的张录强,年轻时就通过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及工程师、二级建造师等证书,2016年又考上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MBA;到村上工作后,因为太忙,学习一度中断。如今,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又逼着他不得不学。今年10月16日,他重新坐回大学教室,班上50多人,他是唯一年过五旬的学员。
  那晚,他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竟写出一首160多字的古体诗词,以表达他使命未达的紧迫心情和矢志不渝的坚定决心:……造福于民,盛世前贤让后贤,乡村振兴箭上弦;其命维新,冥冥之志常念,赫赫之功可建……
  “思想一波三折,终于明白我的心其实一直在村里。”
  任卫华当村干部,与其说是被“请”来的,不如说是被“骗”来的。
  今年48岁的任卫华,在西安等地开有7家婚纱影楼,是岐山县雍川镇杨柳村有名的大老板。
  2018年杨柳村“两委”换届,镇、村两级书记多次给任卫华做思想工作,邀请他回来当村主任,都被他婉拒。
  “村上也没多少事,大事有我在前面顶着,你干两年不想干了再回去!”老支书说。
  2018年7月,任卫华走马上任村主任。
  村上的事情根本没有说的那么轻松。任、谢、李、魏四姓,家族利益交错,明争暗斗。任卫华刚上任,就被搅在张家长、李家短的纠纷里,弄得焦头烂额。
  转眼到了2019年春节,一村民突然闯上门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大骂。任卫华哪里受得了这气,当即决定辞职不干了,镇上说节后再说,他索性买了机票去东南亚旅游。
  东南亚风光正好,任卫华却无心赏景,村上的事哪能说放下就放下。他特意去拜访在越南的苏浙商会,求教乡村发展之策。“逃避不是办法。再说了,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影楼,脸往哪搁!”没几天,任卫华回到了村里。
  2019年,是脱贫攻坚最艰难的时候。任卫华从解决合并村遗留问题入手,沉下心逐一化解村里各类矛盾。当年10月,任卫华成了杨柳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不久,疫情防控形势骤然紧张。村里四姓人家空前团结,积极捐款捐物,一盘散沙的村民聚拢在了一起。
  借此东风,任卫华流转了240亩地。不久,杨柳村第一个集体经济组织——陕西岐鲁园果蔬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3座果蔬大棚拔地而起,500亩大田蔬菜连成一片,千亩牡丹花海观光节人气爆棚。
  杨柳村的面貌变了,村民也变了。新玉米刚下来,那个曾经上门骂过任卫华的村民,赶紧磨了糁子给任卫华送过来。以前任卫华推行村庄治理,总有人故意挑事。现在谁要说任卫华半个不是,立马就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
  “总算有了一点成就感。毕竟在咱的努力下,好多家庭脱困了,有些胡逛的年轻人找到工作了,单身汉也把媳妇娶了。”任卫华说。
  任卫华有了成就感,妻子却急了:“自他一头扎进村里,影楼已经关停了5个。为了引一个客商,他往杨凌跑了13回,回回都自掏腰包买礼品。月工资才3000元,就连车加油、交话费都不够,还净往村里倒贴钱!”
  “思想一波三折,几起几落,现在终于明白,我的心其实一直都在村里。以前总想尽快抽身、逃跑,现在就想把村上的事干好!”任卫华说。
  “此生若不把永利村带富,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信任我的父老乡亲!”
  宁广红来了,永利村红了。
  今年53岁的宁广红,14岁便走上社会谋生,中年后才拥有了年产值达数千万元的公司。
  宁广红的人生“低开高走”,他的家乡——曾经全省有名的金台区金河镇永利村,却沦为紫草塬上的“后进村”。
  因缘际会。2018年4月,宁广红回到永利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不久又兼任村主任,扛起了乡村振兴、带富乡邻的重任。
  宁广红来永利村,直接把公司关停了。
  背水一战,决心如山。
  仅三年,永利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占地71亩的10座水气循环沙培大棚,自2019年11月首批乳瓜、普罗旺斯西红柿出棚,至今都是紧俏货;由500亩五彩油菜和七彩鲜花组成的花海,成了宝鸡市民的“打卡地”;1000亩珍珠枣桃,开始零星挂果;700亩葡萄,生命力持续旺盛。
  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风光链:三月赏桃花,四、五月观花海,六、七月摘桃子,七、八月吃葡萄,八、九月看大田里的荞麦花和红高粱。
  每年的春夏秋三季,整个紫草塬人流不断,永利村悄然走红。村民也破天荒有了分红。2019年至今,永利村已给脱贫户分红70万元,支付劳务费120万元。
  “三年干了过去三十年都没干成的事!”这是干部群众普遍的评价。
  三年鏖战,宁广红也收获了四个感动:“两推一选”时,100人投票,他得了98票;选举书记时,60名党员他全票通过;村上流转1600亩地,村民说不要钱,鼓励他先干;通过向上争取,各级给永利村落实了1300多万元项目扶持资金。
  “此生若不把永利村带富,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信任我的父老乡亲!”为此,宁广红一直坚守两个原则:必须尽快把永利村的“造血功能”培育起来,不能总靠国家扶持过日子;集体经济所有产业,必须由村民自主经营,走好共同富裕这条路。
  “任期有限,我要尽快探索出一条符合永利村发展的路子,尽快把永利村带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尽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尽快培养出让组织和群众信赖的接班人!”宁广红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