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运参加工作35年来,扎根一线,爱岗敬业,先后参与近20座大型桥梁建设,参建工程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20多项,他实现了从“学徒工”到“大工匠”的人生跨越。 工作中的王汝运 王汝运指导徒弟焊接试件 “嗞——嗞——嗞——”焊花飞溅,王汝运一手拿焊枪,一手持防护罩,蹲在弦杆上,稳稳地一枪一枪地焊着。刺眼的焊花,呛鼻的烟尘,震耳的声音,这是钢结构车间的环境,也是王汝运35年来工作场景的写照。
51岁的王汝运是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宝桥”)电焊工工匠技师。今年6月,王汝运获得“中华技能大奖”,这是国家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
在焊工这个岗位上,王汝运已经做到了极致。从最初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初中毕业生,到如今中国桥梁建设有突出贡献“大国焊匠”,王汝运用35年时间证明,只要肯钻研,技术工人照样可以创造辉煌!
一个信念不能让母亲失望
王汝运一直强调,他是个初中生,文化程度不高。“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最初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那就是‘不能给父亲丢脸,不能让母亲失望’。”
王汝运的父亲是宝桥的老员工。“三线建设”时期,跟随企业从北京来到宝鸡,1969年因公殉职。在山东泰安老家,要强的母亲独自一人将他们姐弟三人拉扯大。作为家里唯一的男性,王汝运注定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1986年,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初中毕业的王汝运就来宝桥“接班”,成了一名电焊工。
电焊是一门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特殊工种。有人这样形容电焊工:“爬高又钻下,浑身是伤疤,衣服尽是洞,两眼肿胀瞎。”作为一个农村娃,王汝运不怕吃苦受累,就怕学不好。
刚来时,因文化程度低,他连生产图纸都看不懂。怎么办?学!
没有一点理论基础,他就死记硬背。所有的东西先背下来,再琢磨,理解以后结合实践再回过头来研究理论。他买了大量焊接专业的书籍,每天坚持学习到深夜一两点。靠着这个笨办法,他后来的理论考试几乎都是满分。
对技术,他就“死磕”。跟着师傅学,观察、揣摩、练习、请教,再揣摩、再练习,就这样来回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别人做十遍他做二十遍。早上,同事还没来,他已经开始练习;下午下班后,别人都回家了,他还在废料上练习。一把焊枪,几块铁板,反反复复。除了自己的师傅,他还“偷学”其他师傅的操作“秘诀”。再加上他腿脚勤快,经常帮各位师傅打扫卫生、准备工装、打饭倒茶,师傅们也乐意教他。凭着好学精神和死磕劲头,不到一年,他已经掌握了手工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自动焊等多种焊接方法,并渐渐成为技术骨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王汝运顺利考取了电焊高级工资格证、德国焊工证、省锅炉压力容器等焊接资格证书,这些都是电焊行业高级别的资格证。同年,他又以综合成绩第一的成绩晋升为电焊技师。那一年,他只有29岁,是公司最年轻的电焊技师。
直到现在,王汝运对徒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既然选择了焊工,就要往好干。终有一天,你的付出会加倍回报你!”
一座大桥历经生死考验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铁宝桥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汕头礐石跨海大桥是宝桥第一座“走出去”建设的跨海大桥。
1997年,王汝运跟着公司的建桥大军来到了广东汕头。从西北内陆到东南沿海,走出去不仅使王汝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使他的技术突飞猛进。在工地上,他总是抢着干最难最累的活。对每一个焊接,他都无比较真。正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主动担当,他在项目现场就被提拔为工长。
汕头礐石跨海大桥建成以后,团队就投入到国家重点工程——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京八卦洲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对王汝运来说,这座大桥有着里程碑意义,艰苦的作业环境,艰巨的焊接任务,不仅成就了他的技艺,更成为他难得的人生体验。
2001年,王汝运带领团队承担大桥主体钢箱梁焊接。“钢箱梁是多边体,要用到横焊、立焊、仰焊,需十几个人紧密配合。”他说。
时值盛夏,要在高达五六十摄氏度的密封箱体内作业,箱体内浓烈的烟尘呛得嗓子疼,弧光刺得眼睛痛痒……为了抢最佳焊接环境,王汝运和他的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人喊苦叫累。
在桥位上作业时,已是严冬时节。桥面高达40米,脚下是滔滔江水,江面上寒风凛冽,脸像刀割似的疼,手脚冻裂了,嘴唇起血泡了,身体冻得发抖了,但还是要钻进箱梁底下,冒着随时可能掉下去的危险进行作业。有一次,王汝运在钢箱梁下作业时,精力全部集中在施焊过程中,忘记了脚下还悬空着,结果一不小心,鼻子磕在了小车的横梁上,顿时眼冒金星、血流不止,到医院才知道鼻梁已经碰裂了。
在大桥的焊接工作中,王汝运还承担了整座桥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锚腹板焊接。这个焊接全部需要立焊,一焊就是一天,足足焊了多半年,而且创造了焊缝100%探伤合格的记录。据悉,这个工程中,仅他完成的焊缝总长度就达2000多米,几乎相当于长江南北岸的直线距离。
两个项目,他前前后后干了4年多。工程圆满地完成了,但是对家人和孩子的亏欠却始终在他心里。出发时,孩子出生才几个月;项目结束时,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
35年来,王汝运参建的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总吨位超过50万吨。这其中,有我国第一座公路钢箱梁斜拉桥——东营胜利黄河大桥,有国家重要的经济援助项目——缅甸仰光丁茵大桥,接结构的钢桁梁桥——京九线孙口黄河大桥,有“中国第一塔”之称的南京三桥钢塔,这些工程先后捧回“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古斯塔夫.林德恩斯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中国桥梁”“宝桥制造”走出国门、扬威世界,浸透着王汝运和同事的心血。
一场比赛焊了7个半小时
在“王汝运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各种奖状和奖牌摆得满满的。
这里面,王汝运最看重的是桌子上一块“第五届青年技能焊工比赛团体第二名”的牌子,这是2003年,他和另外两人代表中铁宝桥参加中国中铁技术比武的成绩。那场比赛,因为一个特殊的意外让王汝运刻骨铭心。(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二版)
为了那场比赛,王汝运带领团队整整练习了半年。大年初二,别人在过年,他们在车间练习;周末,别人在休息,他们还在练,衣服烧坏了一套又一套,练习的钢板摞起来足足有三层楼高……
然而,比赛不同于训练,紧张的气氛弥漫全场。在仰焊环节,王汝运出现了意外,第一根焊条起弧20毫米处,边缘出现了未熔合的情况,这不符合比赛要求,即便焊接完成,也是零分!根据比赛要求,比赛过程不能使用电动工具,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人工剔掉焊缝,重新用锯条修复,再次焊接。如果这样,比赛难度要增加一倍。为了团队的荣誉,王汝运顾不了那么多。他单腿跪在地上,仰头朝上,一手拿着榔头,一手拿着錾子,抡榔头、打錾子,无数次錾子砸在手上,足足30分钟才剔完。剔完后,再用锯条手工锯开长100毫米的焊缝进行修复。
仰焊是四种焊接姿势中难度最大的焊接,焊件位于正上方,要仰着头,技术操作要求高。王汝运依旧单腿跪地,用焊枪一点点进行修复。焊花落在手腕上、胳膊上,他也顾不上疼。
“看,这些疤全是焊花烧的。”采访中,王汝运卷起袖子,露出手腕上的伤疤。
7个半小时,他完成了比赛,中间没有吃饭、休息。比赛结束时,他已经浑身湿透,身体瘫软,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是裁判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最后的成绩,王汝运获得了个人、团体两个第二名的好成绩。总分仅比第一名少了零点几分,这是中铁宝桥参加中国中铁技术比武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为宝桥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此后的几年里,王汝运陆续参加了中国中铁第五届和第六届青年焊工技能大赛、陕西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2017年,王汝运率队参加上海金砖国家国际焊接大赛,一举实现中国中铁在国际大赛上奖牌“零”的突破。至此,王汝运不仅是宝桥的骄傲,更成为中国中铁亮相国际舞台的“名片”之一。
比赛不仅仅获得荣誉,更是激励人才成长的有效手段。
目前,王汝运所在的电焊组就有14个技师,其中工匠技师1人、特级技师2人、高级技师5人,很多都是通过大赛破格晋升。这些技师已成为企业的“香饽饽”,年平均工资可以达到十二三万元。
一身本领勇攀技术高峰
12月15日上午,中铁宝桥的钢结构车间,王汝运正拿着焊枪专心致志地进行作业。每天,王汝运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重复着几十年都在做的工作。扎根一线是王汝运多年的习惯,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当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一点一点提高,是王汝运对整个焊接团队的要求。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焊工是制造业中的关键岗位之一。多年来,王汝运秉承精益求精的信念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攻克一个个难关,勇攀技术高峰。
在钢结构、道岔产品制造中,他总结了氩弧焊、螺柱焊及铝热焊的行之有效的焊接方法,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在西安曲江旅游观光工程轨道梁生产制造过程中,他发明的“双枪不断弧焊接包头法”不仅达到了设计要求,还得到了质监、技术部门及外国专家的高度认可;在西安三星重钢厂房项目,他利用改装现有埋弧自动焊设备用于三星厂房电渣焊,解决了钢柱隔板焊接不达标问题,该项改造获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在多项重点工程制造中,他和工作室成员一道收集上报经济技术创新项目82项、QC成果9项,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当记者问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施工难度时,王汝运笑着说:“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难度,因为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
如今的王汝运已站在技术之巅,成了行业内著名的电焊工匠技师,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国中铁专家型职工、“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但是,他始终认为,个人的荣誉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作为整个焊接团队的带头人,他吃苦在前,事事作表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说:“人这一辈子,能够在工作中发光发热,能够全身心投入和钻研,是很幸运的事。”
在中铁宝桥公司,“王汝运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高素质高技能职工队伍的“孵化器”,他主动挑起创新带头人重任,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强大的技术人才。目前,“王汝运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功跻身宝鸡市、陕西省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行列,并于2017年被中国中铁设立为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