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王玺家族墓出土的红绿彩瓷 展厅一角 金镶宝带銙(局部) 金银簪 金仙宫夜游图满冠 金楼阁人物纹簪 明代青花瓷 本报记者于虹
“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宋末元初,在唐宋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在西南地区册立土司进行管理,这些执掌一方的土司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12月13日,“土司遗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该展览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联合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平武报恩寺博物馆举办。此次展出的石刻、金银、玉石与陶瓷等226件(组)遗物,全方位展现了平武明代土司雍容别致的生活与文化信仰,由此亦可一窥西南土司文化特色。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3月8日。一窥西南土司文化风采
随着秦汉以来大一统思想和夷夏观念的形成,如何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成为历代王朝的难题。13世纪起,中央政权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世袭而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有效维护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随着2015年“中国土司遗产”申遗成功,土司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平武,古称龙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处边陲,界在氐羌”,是“藏彝走廊”东部边缘区的典型代表,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杂居之地,属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地带。作为我国历史上承袭时间最长的汉族土司之一,平武土司更是创造了独特的土司文化。
和各地土司相较,平武土司有何不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助理馆员郭洁介绍说,平武土司的特殊之处,在于由以王、薛两家族为主的客籍汉族担任土司。从南宋末年扬州府兴化县进士王行俭入龙州任判官开始,平武土司开始了长达七百余年的统治。值得一提的是,平武土司在四川土司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王氏土司历宋、元、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平武土司中出现最早、消失最晚的土司家族,也是我国历史上承袭时间最长的汉族土司之一,在我国土司制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它所留下的家族墓地,是迄今四川地区发掘的唯一一处明代土司家族墓地;由王玺父子主持修建的报恩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展现平武土司的生活风貌
本次展览从“因俗而治”“土司尊荣”“以介景福”三个单元进行文化展示,全方位展现了平武明代土司雍容别致的生活,还原了明代丧葬习俗和生死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更见证了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在我国古代中央与少数民族问题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现场有一件非常奢华精美的“金仙宫夜游图满冠”。该展品整体造型呈山峰形。中部有两柱葡萄,高柯拥接,抱成圆框,一人骑马穿行其间,马前有提灯开路者,有吹笙、起舞者,马后有举扇侍奉者,且圆框左右各有随从十五人,或持扇,或击鼓,或操琴,或弹琵琶,或托物品相随。行列下方为一道栏杆,栏杆下方为朵朵流云,背景为宫殿楼阁,周边均环绕连珠纹。其上有人物四十个,皆是立雕或高浮雕,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给人以纵深的立体感。明代汇集诸家书中有关天地诸物图像的《三才图会》一书提到:“若满冠,不过以首饰副满于冠上,故有是名耳。”女子䯼髻的背面不能没有饰物,但又不能像正面那样复杂繁琐,满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明代仙山楼阁的图式设计与制作俱精,是明清工艺品中的流行纹样,并且也为明末清初的外销瓷所广泛采用而远播海外。金楼阁人物纹簪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件文物正面为半立体双重楼阁,每重均有栏杆,上层阁顶为卷棚顶,顶上有葡萄枝叶环绕;下层为歇山顶,栏杆下有草叶。
自北朝晚期以来,以不同质地、环扣与銙的计量来甄别官品等级逐渐成为礼制上的需要,唐代在制度上采用简便的突厥系统带具,并明确了服色与銙质、数量的使用情况。明代的腰带是舆服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定式。明代一套完整的带饰一般由20方带板组成。此次展览的金镶宝带銙以肘为界,前有十一,中间三方称为“三台”,三台两边各为三枚桃形銙,即所谓“南斗六星”,桃形銙外接一对辅弼,以上为前之十一銙。与辅弼相接者为插向两侧的䤩尾一对,䤩尾多为圭形,肘后侧为大小一致的七方,称为“北斗七星”。
此外,从日常器用、冠服饰品,到陈列摆设,有华丽的金器、温润的玉石器、精美的陶瓷器,材质高贵,工艺精巧,造型别致。这些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巧夺天工,彰显雍容华美,洋溢奢华之色,展示出平武明代土司典雅精致、极尽繁华的生活风貌和独具魅力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富庶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