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瑶瑶
提起影像科医生的工作,很多人想到的是程序化、机械化,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事实果真如此吗?近日,笔者来到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一探究竟。
经过一番采访后,笔者的切身感受是:他们虽然不是临床医生,却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他们从未拿起过手术刀,却决定着手术刀的方向。他们每天阅片上万,用“火眼金睛”从一张张黑白影像和一帧帧无声图像中,揪出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的“元凶”,为临床治疗和手术建立“航标”。事实上,他们既是临床诊断的“幕后英雄”,也是一线治疗的可靠伙伴。
默默耕耘的“读片人”精准医疗,影像先行。医学影像科的医生每天用鹰一般锐利的眼睛捕捉着荧屏上的细微变化,进而将患者病情从图像转换成文字,明晰地反馈到报告单上,为临床医生“攻城略地”提供宝贵信息。
“不少人以为做检查是依赖医疗设备,鲜有人知,从自助机上打印出来的报告单,实际上是医生精挑细选,经过层层把关。”医学影像科主任田宏哲说,稍有偏差,就决定了病情的不同走向,为此,一个部位会经过多角度扫描,拍摄上百幅图像,医生对这些图像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临床经验,最终形成“看图说话”。据数据显示,从去年11月到今年10月底,科室共检查37.7万个(部位),按照一个部位扫描100张图像来计算,他们的阅片量数不胜数。而这样的工作量,在医学影像科已司空见惯。
11月8日7时45分,医学影像科全体人员准时到岗,技术人员提前预热设备,准备迎接第一位患者。“慢点,躺下后,手放在身体两侧。”当天,患冠心病多年的王某做完心脏CT后,心里犯起了嘀咕:“整个检查不到1分钟,能拍清楚吗?”前几年做检查,自己提前40分钟吃了降心率药物,1小时后开始做检查,但心率居高不下,先后折腾了3次不说,报告单等了2天才拿到。这次做检查,完全颠覆了王某对CT的认识,无须提前吃药,不到1分钟做完检查,报告单2小时后就可以打印。
这些变化,全是GE256排宝石能谱CT的功劳。“这台设备扫描速度快,0.8秒就能完成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田宏哲说,这台设备不仅图像清晰度高,而且对人体的照射剂量低,实现了CT领域高清晰与低剂量成像的完美结合。“原本患者做检查需要注射100毫升造影剂,我们在实操中发现,用75毫升造影剂也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田宏哲说,他积极与药剂科及制剂公司联系,经过多次商讨后,最终该公司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破例为市中心医院生产75毫升的造影剂,剂量减少后,费用降低了24.6%。值得一提的是,科室还积极推进AI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即使影像图像来自不同的部位,通过人工智能提取最主要的特征,也可以对疾病分类,做图像分类与识别,实现了更高效、更准确的诊断。
当下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了杜绝交叉感染,科室专门安排一台CT专供发热患者使用,并对发热患者与普通患者的检查通道进行多次改造,实现了物理隔离,以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田宏哲告诉笔者,每位发热病人检查后,他们随即对设备、环境进行消毒,绝不放过任何造成传播风险的细节。
作为陕西省临床重点专科的医学影像科,早已是拥有放射、CT、磁共振等“十八般兵器”的重点科室。今年,医院对一些老旧设备进行了报废处理,为给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又准备购进一台临床型MR设备。目前,科室影像设备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磁共振及CT血管成像、CT引导下活检等技术在我市处于领先水平。
一丝不苟的“侦察兵”
对于医学影像科的医生而言,昏暗的检查室是战场,X射线是武器,他们每天就像“侦察兵”一样,从多变的影像片中,抽丝剥茧,帮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
怎样把诊断工作做到一丝不苟?一直以来,田宏哲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断在实践中找答案。在医学影像科有一个惯例,每天早晨有30分钟的疑难病例读片,俗称“黄金半小时”,另外,科室还坚持每周四早晨进行专题小讲座,每月末进行随访疑难病例汇报。“影像诊断报告,对疾病的诊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每个影像医生都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田宏哲说,为提升科室整体实力,他们聘请资历深的教授及团队长期来科室现场指导业务工作、开展教学等。
“有位严重外伤病人,请快速开放绿色通道,进行颅脑、胸部必要部位检查……”市中心医院作为宝鸡地区规模最大、辐射周边的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居多,同时这也考验着医学影像科医生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他们做完检查后,要迅速作出诊断,而且每一项诊断都要一丝不苟,这直接关系到患者下一步的抢救及治疗。“为了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我们经常围绕造影剂过敏反应等议题进行应急演练,此外,我们还经过专业培训,已经有50多人拿到了急救证。”田宏哲说,为了让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席用武之地,他鼓励骨干医生潜心做科研,并定下小目标,每年力争每人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
其实,医学影像科还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承担着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像教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和西安医学院宝鸡教学点影像课程带教以及宝鸡地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基地教学任务。“在这里我见到了更多的病种,眼界更开阔了,临床思维也得到了拓展。”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生杨震说,在规培期间,经过实战训练,对于自己今后精准阅片很有帮助。
传经送宝的“把关人”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从而导致医疗服务体系格局和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匹配。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是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作为临床诊断“把关人”,医学影像科一直在前进的路上。田宏哲在基层医院走访时发现,一些县区不仅缺乏诊断设备和治疗技术,更缺乏相关技术培训,回到科室后,他立马组织团队寻找捷径,大家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思路也逐渐明晰:通过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医联体等手段来打破瓶颈。
每年不定期开展医学影像学术论坛走基层活动,为基层医院送去新技术是举措之一。9月16日,田宏哲带领科室骨干组团来到陇县人民医院进行技术帮扶。当天,他们利用大量实例阐释了基于临床为基础的影像诊断思路,并围绕血管造影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赢得了好评。
为提升基层医院精准筛查能力,医学影像科与我市多家医院联盟,并对其进行对口帮扶,让优秀医疗技术惠及整个医联体成员单位。“为了更好地将一些好经验、新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行,2016年,医学影像科开通了‘西府医学影像’微信公众号。”田宏哲说,这是科室业务交流及对外宣传的窗口,他们每周都会发布一篇专业技术文章,每月再进行一次总结,已累计发布368篇文章。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公众号“圈粉”不少,粉丝来自于全国各地,目前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支援西藏是每位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医学影像科传经送宝的一大举措。今年5月,许凯奔赴海拔46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到达当地后,许凯不仅制定落实了晨交班、疑难病例讨论、病例随访等一系列制度,同时还带领科室成员先后承担了体检任务。由于改则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人员少,夜间急诊多,许凯经常一人承担放射、CT检查、诊断工作,还时常夜间赶路到医院参与急诊检查,他将宝鸡市中心医院职工能打能拼、不怕艰苦的优良作风带到了雪域高原。
在黑白世界里一日复一日地寻求真相看似很枯燥,但在他们看来这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因为可以用医生的职责和使命,将黑白的生活渲染成五彩斑斓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