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西凤酒制酒车间(资料图) 宝鸡峡渠首(资料图) 1960年,宝鸡街头行驶的公共汽车。(资料图) 扫码阅读“宝鸡日报大型全媒体采访行动——行走西秦大地重温百年党史”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郑晔
随着《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以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劳动人民当家做主,扬眉吐气,百姓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孩子有学上,全国上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然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带着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后,1956年起,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宝鸡,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同时展开——
宝鸡工业迎来发展“春天”
“朱老总来看望大家啦!”1961年秋,刚刚成立5年多的宝成仪表厂,迎来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对于这个国家重点布局的三线企业,朱老总十分关注。他一边走一边问,当了解到工厂不仅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还攻克了苏联专家在厂时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时,他高兴地称赞在场的干部职工:“你们靠自己的力量,在当前困难时期,攻克难关,研制出尖端产品,了不起!”他夸奖研制出“一刀多刃”“多头钻”等技术革新成果的工人们“有志气、技术高”。
“一五”时期,国家在宝鸡有计划地投资了以机械、电子和能源为重点的工业生产建设,宝鸡工业迎来了自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发展。1957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000吨的西凤酒厂在凤翔县建成。包括宝成仪表厂、长岭机器厂、石油钢管厂在内的一批重点企业相继落户宝鸡,其中,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26户。在宝成仪表厂、长岭机器厂、渭阳柴油机厂等重点企业试产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陈云、贺龙、陈毅等相继到宝鸡视察指导,让全市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干劲倍增。
十年全面建设时期,宝鸡先后被列为新工业建设重点城市和三线建设重点区域,工业建设进入以国家投资布点为骨架,省、市建设地方配套工业为基础的快速发展阶段。石油、钢材、矿山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工农业用泵及灯泡、酒精等一大批产品从无到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许多工业产品甚至达到或超过全国先进水平,宝鸡铁路工程机械厂和宝鸡石油机械厂先后生产出28马力轨道车、油压起道机和油田用吊环,填补了国家空白;宝鸡石油钢管厂生产出我国第一根直径426毫米的螺旋单面埋弧焊钢管,这种钢管被送往北京,献礼国庆十周年。此外,轻工业通过增加投资、技术攻关和提质扩产,产量大幅增长,在中央提出的满足市场需求的40种轻手工业产品中,宝鸡就能生产19种!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等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达到23.52%,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数字最能体现建设成果:到1965年,宝鸡工业总产值达到3.38亿元,比1957年增加123%;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达60.3%,工业企业数量从1951年的89户增加到437户,机械制造、冶金、电力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份额更是显著增加。
痛定思痛厚植农业“沃土”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开天辟地的事业。前人从未进行过,后人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经验不足,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农业生产一度出现下滑,人民生产生活陷入暂时的困难。为改变困境,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和“农业十二条”“农业六十条”,我市在农村开展了以纠正“共产风”、维护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为重点的整风整社运动,群众的干劲和情绪逐渐回升,农业生产开始全面恢复。
1956年,宝鸡地区第一座水库——岐山县周公庙水库开工建设,浇灌周公庙附近郭村、叩村、县北、堰河等村组的数万亩土地。曾经“十年九旱”的周公庙以南、县城以北广大地区,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此后,全市在“以蓄为主、社办为主、小型为主”和“大中型工程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除继续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外,相继建成一批灌溉工程和中型水库,修成渭河、千河堤防近百公里。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五铧犁、四铧犁、三铧犁等机耕犁,圆盘耙、缺口耙等机引耙等农机相继引入农业生产之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记载,到1965年,宝鸡粮食总产量达到9.1亿公斤,亩产146.9公斤,粮食产量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各项社会事业“并驾齐驱”
山区要富先修路。1965年,全省山区道路建设现场会在凤县召开。根据会议精神,我市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修建公路和马车、架子车路,让山区群众告别了“出门即爬山”的历史。在市区,金渭路、广元路、姜谭路、东风路、货场路先后修建完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大。随着市区人口的增加,市区的公共汽车线路增加到6条。
为了缓解商业供应压力,从1960年起,我市逐步开放集市贸易,三马路、马营等92个自由市场相继开放,年交易额达到1339万元,为1958年的6.38倍,粮、油、畜、蛋、水产等农副产品供应基本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这一时期,宝鸡大学、陕西省自强中专、宝鸡市师范学校等高职院校陆续创办,各大工厂、企业也都成立了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农村办起了农民业余中学109所,让全地区文盲率大幅下降。同时,随着宝鸡地区一批重点医疗机构的改扩建,医疗卫生人员不断增加,包括地区医院、公社医院、公社卫生所、大队卫生所、卫生防疫站、产院在内的医疗卫生网逐步形成,全地区还广泛开展除“四害”等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防治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1962年,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雷锋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雷锋的事迹很快便家喻户晓。我市积极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市自来水公司工人秦云清,勇救落水群众,他拒绝报道自己的事迹时说:“雷锋做了那么多好事都不吭声,我做这点小事,哪还值得表扬!”宝鸡石油钢管厂机修车间热处理铆焊小组12人,不但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还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做好事200多件。在雷锋事迹的感召下,我市各行各业要求入党、入团的群众越来越多,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先公后私、团结互助之风大兴。
在20世纪60年代,除了雷锋外,焦裕禄、赵梦桃、王进喜等社会各界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通过电台、电影等形式走进群众生活,极大地感染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受到了洗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奋发向上的新气象,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但也是充满希望的。回望宝鸡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辛探索与曲折发展,我们不禁为全体人民创造的这段历史而赞叹,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