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3版:副 刊
第04版:专题
标题导航
|
灯谜擂台
难忘那些年的御寒宝器
筒袖延伸衣袖护手腕
棉窝窝融融暖意足下生
头巾风雪帽紧包头顶御风寒
耳挂(耳罩)常把温暖挂耳畔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筒袖延伸衣袖护手腕
◎王商君
冬日,人们的穿戴肯定将身体包得越严实越好。可是有一个地方总是露在外面,那就是手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为了防止外露的手腕被冻伤,于是,筒袖应运而生。筒袖是用布做成袖子状,里面填充的是棉花,它其实可以当作是棉衣袖子的延伸,只是和袖子不直接相连。不论你穿什么衣服,外搭一双筒袖,就可以将手腕包裹得严严实实;如果再将双手抄起来,便自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境,从而保证手腕不会受到寒冷的侵袭。也有一只长长的筒袖,那大多是老人们的专属。
女孩大多戴筒袖,筒袖多用花布做成,双手抄起来,置于胸前,给她们增添了几许妩媚。也有极少的男孩戴筒袖,只不过他们的筒袖多用纯色的黑、蓝布做成,戴上去和棉衣形成一体,不光给小男孩增加了温暖,还给他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
筒袖只要不烂,就一直用,一年又一年,一双筒袖陪伴着我们走完求学的时光,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难以忘怀。冬日来临,妈妈们翻箱倒柜拿出几年前的筒袖,娃娃们则欢天喜地地戴起来,开心地聚集在一起,互相展示妈妈的手艺。在那个年代,筒袖既是御寒的物品,也是孩子们一个珍爱的玩具呢。
筒袖也不是什么奢侈品,那时候大多人家都给孩子配备了筒袖。只有非常贫困的家庭,连一双筒袖也不能满足孩子。在我的记忆里,邻村的大兰家,父亲因为干活被崖上倒下的土砸伤而瘫痪在床,一个主要劳力倒下了,家里的孩子都还小,就靠大兰妈一个人养活他们全家。大兰姊妹几个轮流伺候病重的父亲,他们一家的日子过得非常窘迫。因此,到了冬天,别的孩子都有筒袖戴,而大兰姊妹几个却是裸露着手腕,手指常常冻得像红萝卜似的,让人很是同情。我们村里二亮,家道殷实,他让自己的姑姑做了几双花布筒袖,悄悄送给了大兰。矜持的大兰经过几番推辞之后,还是收下了二亮的筒袖,至此,她们姊妹几人也戴上了筒袖。事情的发展极具故事性,谁也没有料到,中学毕业后没几年,美丽的大兰姑娘嫁给了当年送给她筒袖的二亮,普通的筒袖成就了一桩美事,这也成了我们方圆几里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还有小娃娃们戴的筒袖,多为奶奶或者姥姥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她们手艺高下一眼便知。这种小娃的筒袖比大人的筒袖前端多了造型,有虎虎生威的虎头,也有憨头憨脑的猪头。这类头像多为生肖,随属相的不同造型也各异,小娃的筒袖基本上就缝在棉衣的袖子前端,也不易掉落,还方便拆洗。看上去,多了几分天真的童趣。
如今,人们冬天里早就不戴筒袖了,但关于筒袖的那些记忆却依然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温暖如初。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