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拍摄的神农大桥刘俊成摄
上世纪60年代的渭河老桥金怀义摄
扫码阅读“宝鸡日报大型全媒体采访行动——行走西秦大地重温百年党史”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李一珂
渭河是宝鸡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它穿城而过,滋养着西秦儿女,是一座座桥梁将渭河两岸连接在一起,变天堑为通途。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抗战,1938年在南关外渭河渡口处架设一座木桥,宝鸡市区渭河上从此有了桥梁。从新中国成立到1970年底,市区先后架起了三座渭河大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渭河老桥
陕西省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公路桥梁
说起渭河老桥,不少“老宝鸡”印象深刻。今年77岁的庄侨告诉记者,他参加工作后,经常和朋友在老桥附近散步,见证着老桥的每一处变化。
“老桥”,是人们对其的称呼,历史记载中,这座桥名叫宝鸡渭河桥,位于宝鸡市区西南角。桥由72孔跨径8米的钢筋混凝土连续T型组合梁组成,全长576米,桥面车行道宽6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米。宝鸡渭河桥设计载重20吨,全桥造价折合银圆约70万元,是当时陕西省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公路桥梁,也是民国时期陕西唯一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梁式大桥。
据《陕西省志·公路志》记载,宝汉公路初通时,渭河未建桥梁。抗日战争时期因军运繁忙,曾先后搭建两座木便桥维持通车。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出于内战尤其是军需物资运输需要,1948年由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七区公路局在宝鸡成立渭河桥工所组织施工。1949年5月15日,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同年7月,宝鸡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向西南地区逃窜时,将7孔炸坏。宝鸡解放后,陕西公路局配合人民解放军先架设临时便桥维持通车,随后按原样修复,于当年底重新投用。大批解放军和军用物资通过大桥运往陕南地区以及四川、贵州等地,为解放大西南作出贡献。这座桥也极大方便了宝鸡人民的日常出行,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小时候,宝鸡发过一次洪水,洪水流到了经二路、红旗路,但是老桥依然坚挺。”今年75岁的沈莉童年时家住渭河边,她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有次发洪水她家房屋进了水,全家人搬到中山路的亲戚家暂住,当时学校、单位都组织人去渭河边抢险。记者查阅历史文献了解到,渭河暴涨洪水发生在1954年秋,流量达1900立方米/秒。宝鸡渭河桥第27孔至第37孔共11排钢筋混凝土桩发生裂纹,北桥头也有一根桩折断,当时正值修建宝成铁路,过桥汽车日达千次以上。为了不影响进度,1955年,工人对裂纹桩加了横撑,修复了断桩和路基,让老桥恢复正常通车,也支援了宝成铁路建设。
老桥一直为宝鸡人民服务到1982年。1981年洪水发生时,时任市水利工程管理处副站长的樊维翰,曾目睹了那滔天浊浪和在洪水中摇摆的老桥,当时洪水离桥面只有半米左右,洪水中的大树挡在桥孔,情况十分危险。后来,为了保障市区安全,市防汛办于1982年5月对老桥进行了爆破,桥中间约300多米被炸断,“断桥”持续到本世纪初。2001年3月,我市在老桥原址上新建神农大桥,次年12月6日建成通车,神农大桥飞架渭河两岸,通行和防汛能力大大提升,亮丽的外观更让其成为市区一道景观。
卧龙寺渭河大桥
沟通南北繁荣区县经济
说起卧龙寺渭河大桥,不少人以为这座桥是本世纪初建成的。其实,这座桥早在1966年就开始动工了。当时,卧龙寺渭河大桥是沟通西宝公路南北二线的第一座桥梁,有着重要的交通意义。
今年60岁的市民张翼在卧龙寺片区居住了五十多年。“在我记忆中,卧龙寺渭河大桥建成之前,这附近没有一座正规的桥,大家想去河对岸还要在渡口坐渡船过去。”张翼回忆说,以前,陈仓渡客货密集,运送量大,渭河沿岸有千河渡口、姬家殿渡口、马营渡口等。到了水少的季节,还有老乡在河滩里用木板搭便桥,方便人们过河。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铁路运输逐渐繁荣,卧龙寺火车站人流量增大,居民越来越多。交通需求逐渐增大,在渭河上再建一座大桥迫在眉睫。1966年12月,由陕西省森林工业局投资133.59万元建设、省公路工程队施工的卧龙寺渭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卧龙寺渭河大桥位于卧龙寺南渭河段,是一座24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据《宝鸡市金台区志》记载,卧龙寺渭河大桥北起金台区卧龙寺,南至宝鸡县姬家殿,长538.2米、宽9米,连接了卧龙寺与宝鸡县下马营、八鱼的交通,有效促进了区县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卧龙寺渭河大桥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方法,这一方法兴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将水下作业变为水上作业,基本解决了大江大河修桥深水长桩、嵌岩桩等施工困难,而且基础费用大大降低,施工速度也加快。1967年10月,卧龙寺渭河大桥主体部分施工完成,1968年10月正式通车。
如今,卧龙寺渭河大桥已经被2005年新建成的桥梁替代。新架起的桥全长2.4公里,桥长745.64米,为双向四车道。不远处,蟠龙大桥、凤凰大桥横跨渭水,交通十分便利,两片区的联系也愈加紧密。
胜利大桥
服务宝鸡人民50多年
宽阔的桥面上车如流水,桥两边花开灿烂,到了夜晚,明亮的路灯点亮夜宝鸡。如今的胜利大桥是宝鸡城区极其重要的一座桥,车辆行人非常多,是宝鸡市区不可缺少的交通要道。记者了解到,胜利大桥也颇有历史,该桥位于渭河老桥下游,从1970年建成至今,已经为宝鸡人民服务50多年了。
胜利大桥的建设,缘于城市发展的需求。在国民经济调整后期,中央开始三线建设,宝鸡被列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一批沿海企业和国防企业内迁或在宝鸡新建,成为宝鸡工业的生力军。秦川机床厂和烽火、宝桥等很多大型企业陆续建厂,渭河两岸的企业和市民越来越多,河两岸的交通需要也更加强烈。1969年初,市上开始建设胜利桥。1970年底,胜利桥正式建成通车。
在曾任宝鸡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的刘俊成镜头下,胜利大桥多次出镜,1943年出生的他,亲眼见证了胜利大桥的建设和发展。刘俊成向记者讲述了照片中的胜利桥。
“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976年。那时桥上主要是行人,自行车很少。”刘俊成说,那时宝鸡公交公司开通的线路只有几条,市民出行大多靠步行。
“第二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来,大多数人都骑上了自行车,有些自行车上还带着孩子,公交车上挤满了人,有不少是学生,看得出来应该是上下学的时段。”刘俊成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城市有了一定发展,桥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多了起来,渭河两岸的交通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张照片从黑白变成了彩色,城市的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张照片拍摄于2013年,你瞧,北坡的形状都没变,城市面貌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绿化越来越好,高楼林立,路上的私家车一辆接着一辆。”刘俊成说,胜利大桥在2003年进行了桥体加宽,两边各加宽4米,桥变宽后交通状况也改善了不少。
记者翻阅《宝鸡市渭滨区志》,查找到胜利大桥建设情况,桥梁共27孔,跨度21.6米,全长604.8米,行车道净宽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当时,建成桥梁一共用了钢筋777.6吨、钢板38.4吨,总造价达到229.49万元。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胜利大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缓解交通,方便群众出行,更为宝鸡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今天的宝鸡,跨越渭河的植物园大桥、联盟大桥、陆港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清姜河、金陵河、瓦峪河等支流上,更是建起了30多座桥梁。从2016年起,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东西快、南北畅”的交通格局,推进城市大开放、大发展,团结、钛谷、清溪等渭河大桥建设如火如荼……一座座桥梁,连起了城市的角角落落,为宝鸡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