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城管之窗
第04版:政法专刊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要 闻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文化名人留在宝鸡的老照片
贺敬之在周原的一张合影
“诗坛泰斗”艾青与诗友的留影
一张路遥在讲台上的珍贵照片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贺敬之在周原的一张合影
本报记者麻雪
这是一张1982年在宝鸡拍摄的合影老照片(见右图),前排左三正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每当诵读起贺敬之的名篇《回延安》这首诗,总会激动万分。39年前的冬天,贺敬之来到宝鸡,题写了两首诗歌,用他的笔墨赞美这片热土,还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记者通过多次采访得知,1982年,贺敬之来西安参加西北五省区文艺座谈会,会议期间来宝鸡考察。他参观了岐山县周原文物管理所(今岐山周原博物馆)、扶风县周原文物管理所(今宝鸡周原博物院)和法门寺,并留下了《参观周原题词留念》和《访扶风》的题词和诗。
两首诗分别如下:
参观周原题词留念
陕西千里大地,长安十代帝
京。我伟大民族历史见证在目,我
英雄人民光辉形象如生。
向“四化”进军,当临秦坑,阅
兵马之战阵;朝高峰登攀,应上岐
山,追九天之凤鸣。
访扶风
班马尔后豪士谁?
诸葛六出愧扶眉。
昨夜犹闻彭总令。
岐山新凤兼程飞!
据了解,1982年12月10日,贺老首先参观了先周时期的凤雏宫遗址,了解遗址的深厚历史后,他感慨地站在遗址旁,向北仰望“箭括岭”。箭括岭是东西对峙的两座山峰,便是“岐山”得名的来源。贺老又参观了周原文物管理所内的出土文物。随后,他提笔一挥而就朗朗上口的《参观周原题词留念》。在作这首题词时,贺老连草稿都没打,就在文管所里一气呵成。
当天下午,贺老一行人来到扶风县周原文物管理所,在那里贺老参观了近两个小时,然后又去了法门寺参观,随即又提笔写下一首七言古体诗——《访扶风》,尽述他对这片土地的称颂和希冀。
这两首诗词都洋溢着向上、豪迈的激情,希望周原故土在新的时代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月本报在《名人与宝鸡》栏目中通过当时负责接洽此事的工作人员的回忆,对贺敬之来宝鸡进行了详细报道、阐述。随后,市毛泽东诗词学会会刊《看今朝》的副主编王英辉,将当期刊登有贺敬之题词的会刊以及那一期的《宝鸡日报》邮寄给了贺老。令人欣喜的是,没过多久,即收到了贺老的亲笔回信。回信用漂亮的行草书写,有百余字。贺老在回信中对本报的报道表示感谢,并再次回忆说明了他当时题词的背景。这段经历,让人不禁感慨贺老的亲切和蔼、平易近人!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三十多年前的故事,至今提起依然笔墨生香;七年前的亲笔回信,已经如珍宝般收藏,温暖并激励着我们……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