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宝鸡市民眼中,经二路都算老街了,更别说更早的中山路了。虽然中山路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是你要想感受或回味一下“老宝鸡”的气息,这条路上或许还有一点“残留”的痕迹,解放商场就是其一。
从经二路到解放商场,有一条最短的“怀旧路线”,能让你迅速地从经二路的“繁华”触摸到“老宝鸡”的“余温”。
从经二路与汉中路十字出发向北走(不要乘车,乘车会让路线变复杂),经“金圆方”“101”和铁道旁的炭市街街口,过汉中路铁路桥桥洞,径直走上通向中山路的台阶。在这两段台阶的底部和中部,常年有两位老面孔的银匠摆摊位守候,记者每次经过这里,都觉得他们不仅仅是在守候摊位,更是在守候着老城区。
上了台阶就到了曙光路上,可以看到马路对面解放商场的后门,穿过马路,撩开后门门帘,就进入了商场。首先是一段窄窄的廊道,左首墙上挂满了碎花的绫罗绸缎,右首是一溜布匹摊位,打头的永远是一位向你投射出欢迎注目礼的男摊主。你可以和他随便聊两句,然后在他的友好目送下踩着小台阶往上走。走几步的左首边有一家主营针头线脑的柜台,很多小盒子里装着许多小玩意,柜台散发出独特的气味,让人想起小时候翻看家里缝纫机抽屉的味道。
走过廊道才真正进入商场内部,面前是个楼梯,左首右首两个厅里都是床品专卖。拾级而上,就到了解放商场的核心区域,开间变大变高,朴素的天花板、朴素的灯光,左右、前后,各种布料和丝织品映入眼帘,感觉眼前一下子变得温暖,变得不够看了。你被不同质地的布料、绸缎散发出的气息包裹着,内心感到又绵软又踏实,油然而生一种怀旧的情愫。
转一圈,走出解放商场正门,你会发现你刚刚经历了一次由低到高的小小穿越,从汉中路—踏步台阶—曙光路穿越解放商场来到了中山路上。
在宝鸡人印象里,解放商场是一个开得比较久的老店,与它同时期的许多商店、商场早都不存在了,只有它还独存于老街。在55岁以上的老宝鸡人心目中,解放商场里面东西齐全,价格很亲民。在一些熟悉它的年轻人看来,解放商场是进实体店扯布料做衣服的美好体验。
解放商场的得名由来,据原宝鸡市饮食服务公司经理高保安介绍说,1986年改革试点,撤销了成立已30年的市饮食服务公司编制,成立了自负盈亏的饮食服务行业服务处。为了安排留下人员的生活,高保安等服务处的领导贷款20余万元,把中山路179号的一处空院子盖了座商场。当时商业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百货不能卖纺织,纺织不能卖五金,五金不能卖百货,总之不允许跨行经营。为了打破这个行业垄断的壁垒,高保安他们成立了宝鸡首个跨行业经营、批零合一的综合性商场,并把商场取名“解放商场”,意为在经营上、思想上都要实现“解放”。解放商场初次营业是在1987年10月1日,当年11月25日正式开业。开业第一个月营业额28万元,第二月达到了47万元,第三个月仅利润就突破了3.5万元!不仅盈了利,养活了人,还为国家减了负,成为体制改革“短、平、快”的典型。此事被《陕西日报》记者以《在阵痛中觉醒》为题报道,还获得了陕西新闻奖。
上世纪90年代,解放商场乘着改革大潮继续鼓帆航行,经营范围走向专业和细化,最初经营的现在的解放商场内景五金交电、钢木家具和小百货被布匹、针纺织品和后来的床品取代。在解放商场待了30年的女裁缝师吕巧娥说,商场在2000年左右时最红火,里面有十几个裁缝驻场接活,只要你选好了布料,就有裁缝过来招揽成衣加工。一个裁缝后面有六七个人给服务,因为活多自己忙不过来!
吕巧娥1990年左右进的解放商场接活,直到去年才出来,在商场后门旁边接了个小店,继续干她的老本行。裁缝这行当太辛苦,老要熬夜,但她喜欢做。她说现在不是守株待兔一味地围绕顾客转的时代了,作为新时代的裁缝,要有引领顾客消费的理念。谈起解放商场为何能存在这么久?吕巧娥说,因为它面对的是低消费群体,经营的又是生活必需品,它的房租和商品价格都比较亲民,这就保证了它的流动性。当各大商场布料摊位因成本太高都相继撤柜后,解放商场自然就成为宝鸡唯一一家布料商场。
网上成衣售卖代替不了你亲自触摸布料的手感,也许还有一丝愉悦。吕巧娥认为,解放商场所“捍卫”的是手工缝纫制衣市场,因为还有需求所以应该存在下去。希望解放商场作为“老宝鸡”的一个商业符号代表,能一直驻守在中山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