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袍泽之谊
本报记者张琼

  在市区中华石鼓园内浮雕墙上,有一块刻画着身穿铠甲、手持矛戈的秦国战士浮雕(见右图)。浮雕上,秦国战士们穿着同样的衣服,手握武器,目光坚定地望着同一个方向,展现了赳赳秦人义勇团结的气概。观赏这些浮雕,让人不禁想到“袍泽之谊”这个成语。
  “袍泽之谊”指军队中同事的交情、友谊,指战友之间的感情。这个成语虽不常用,但和当下人们说的“哥们”“伙计”等词语相比,情感更加浓厚,带有同生共死、同仇敌忾、共战沙场的凛然之气。
  “袍泽之谊”出自《诗经》中有名的诗篇《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首诗是先秦时期秦地军中的战歌,字词简洁,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完美体现了秦人勇猛尚武的性格特点,以及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我的衣服就是你的衣服,我的武器就是你的武器,我们共同进退,一起杀敌。一首《无衣》,让多少人被秦人的气概所打动,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与子同仇,多个“同”字让身处危险战场的战士们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尽显战友之间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温情,这正是“袍泽之谊”这个成语感情更加浓厚的原因。
  秦人重情义,尚气概。春秋时期,秦穆公率军讨伐晋国,军队行至一条河边,秦穆公准备劳师,然而仅存酒一钟。酒太少,不够众人分,怎么办?秦穆公听从蹇叔建议,投酒于河,三军共饮,众人皆醉。其实,一钟酒纵然百倍醇香,投入一条河中也会被稀释寡淡,不可能醉倒三军将士。事实上,醉倒将士的并非是河中酒,而是秦人上下一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团结忠勇之气。
  回想秦人故事,参观秦代文物,再来观赏这些秦人战士浮雕,感受“袍泽之谊”的感情色彩,更觉脚下周秦沃土之厚重。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