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卉
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中,她先后6次被省纪委评为“优秀网评员”和“先进个人”,7次被市纪委评为“优秀信息员”;在平凡而充实的业余生活里,她沉浸于文学的诗情画意,发表作品逾千篇,还出版了散文集《凤凰之乡随想录》,并成为陕西省作协一员,带领着凤县文友成立县作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这位对工作热诚、对文学热爱的女强人,就是凤县作家协会主席提秀莲。
公文写作练就笔杆子
1992年,河南籍26岁的女子提秀莲从青海省乌兰县调入凤县纪委监察局。在这里,她先后从事后勤服务、纠风、信访举报、行政监察、执法与效能监察等工作。20多年中,她把热爱工作当作富足的起源,将精力几乎全部交给了工作。
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工作,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公文写作技巧,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她善于总结提炼工作中的亮点特色,所承担的纠风、执法监察等业务先后4次受到省、市政府和市纪委通报表彰。她撰写的《顺应形势拓展内涵根治行风沉疴顽症》工作交流发言材料还被国务院纠风办选中,凤县代表全省唯一国纠办联系点在全国工作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全心全意的投入,不仅使提秀莲的纪检监察工作枝头结满果实,而且在诗文创作上的枝枝叶叶也与日葱茏。
坎坷遭遇成就文学梦
在文学路上,提秀莲认为自己从没有找到过“捷径”。因为她小学时写作文就未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中学写作文永远是班里最慢的那一个,高中时写作文常常跑题,直到现在也有文友“点拨”她,不能如何如何。
能与文学结缘,提秀莲说全因自己生活中遇到了太多的坎坷:四处租房,拉着架子车年年搬家,生病、住院、做手术,再生病、住院、做手术,遭遇医疗事故……当她又一次从手术台转到病房休养时,读到“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每一次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她对自己的生存图景进行了拷问,也从此与诗歌、散文相遇相识,难舍难分。
提秀莲迷恋凤县的山山水水,便拿起笔,写树、写花、写山、写水,让心里永远绽放着一枝白莲。她发现了生活的真谛,与之交流、对酌,把心底的对话诉诸笔端。当她的诗作《灯》《与莲有关》和散文《堡子山上读野菊》,相继在《凤县周刊》《宝鸡市反腐倡廉诗词集》等刊物上变成铅字,当她第一次捧回中纪委、省纪委颁发的廉政评论获奖证书,领导的称赞、同事的羡慕、女儿的欢呼,让她觉得生活情趣有了几分安逸,粗茶淡饭后有了几分充实。
工作之余,提秀莲悄悄地写着诗歌散文,陆续在《延河》《华文小小说》《中国艺术报》《宝鸡日报》等报刊上露脸。这样的心满意足很多年后,她竟集成了一本作品集,收录了63篇散文和49首诗歌,全是对第二故乡凤县的深情礼赞,她为之起名《凤凰之乡随想录》,表达对凤县深沉而真挚的热爱。
做凤凰之乡的宣传员
曾有朋友问提秀莲,当下有很多娱乐方式,唱歌、跳舞、打牌、旅游等,你为什么非要在写作上做苦行僧呢?她也自问,如此蜗牛爬坡式的写作还能坚持多久,可一月两月过去了,五年十年过去了,她的写作热情依然不减,像是心里的喜怒哀乐,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找到出口,像是只有写作才能让生活变得趣味横生,才能给日子增添丰富的色彩和暖意。
当然,这份暖意也包括收录进“嘉陵江文丛”的《凤凰之乡随想录》。自从出版后,它得到了读者如潮好评,这是对提秀莲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更加坚定了她写作的信念和在文学上发展的期望。
提秀莲常说这样一句话:生命是用来做点什么的。对她来说,牺牲休息时间,将词句从心底掏出来,用心血将其酝酿成篇就是在“主动做点什么”。她以文学书写生活、书写故乡人文、书写城乡变化,提升凤县知名度,而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争创全省“十强县”杰出人物,记嘉奖一次,同时荣获感动凤县人物提名奖,被评选为凤县第三批拔尖人才。
提秀莲表示要不断提升文学底蕴和修养,多写赞美凤县大好河山的诗文,为凤县的宣传和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