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绿水青山入画来
——凤县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纪实

    凤县秋韵

    凤县羌族文化产业园

    凤县夜景

  本报记者郑晔
  金秋的凤县,层林尽染,万山红遍。
  正当游人沉醉于秋的美景之际,从“彩云之南”传来佳音:10月14日,凤县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
  消息传来,位于秦岭腹地的凤县全城沸腾。多年来,凤县已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等荣誉称号。在“生态立县”这条路上,8万凤县人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聚力转型突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探索生态优势转化的科学路径,形成了在秦岭地区乃至全国类似地区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5个露天采石场关停!
  27个秦岭核心和重点保护区探矿权退出!
  38个秦岭核心和重点保护区采矿权退出!
  全县秦岭限制开发区内矿业权年底前将全部退出!
  ——这一张张“红牌”,是凤县为保护一城绿水青山采取的行动和作出的庄严承诺,体现出保护生态的信心与决心。
  凤县是陕西省的林业大县、生态名县,同时也是矿业大县,长期以来,以铅锌、黄金为主的矿产业占到县域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的80%以上。“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打响后,凤县把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基地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凤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编制了《凤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凤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物控制等专项规划,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进行调整。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县工矿企业大面积停产退出、地方财政严重短收的情况下,优先保障生态投入,2017年以来全县共实施生态环保项目53个,总投资8.6亿元。
  为了确保生态治理常态化,凤县建立了生态环境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全县划分为三级99个网格,落实各级网格长94人、网格员272人,实行城乡环境整治、环境监管、大气污染防治网格“三网合一”,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对接”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体制改革,成立9个镇级生态环境所,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队伍,确保生态环境工作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十余年来,历届凤县县委、县政府始终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保持了目标的一致性、制度的稳定性、措施的连续性,从而推动凤县的“两山”实践扎实推进,成效喜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县共有林地400万亩,森林覆盖率80.4%,人均绿地面积36.4平方米,境内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1天。2015年以来凤县连续四年荣登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养生福地”;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考核第一名;2019年和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考核得分排名全省前列。
  产业转型成效明显。传统产业加快升级,落后产能全面淘汰,生态产业、绿色经济逐步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核心力量。新型工业加速成长,新材料、装备制造、循环利用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汉和新材料8微米铜箔生产技术通过国家高新技术评审,实现了凤县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壮大,凤县是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林麝之乡、陕西省山地苹果基地县和陕西省中蜂养殖示范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建成国家4A级和3A级景区各3处,年均接待游客340万人次以上,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红县”、中国旅游百强县等荣誉。县域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比例从2017年的4.2:82.9:12.9调整到2019年的10.9:55:34.1。
  生态文明机制完善。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凤县在组织领导、责任体系、监测考核、监管执法、资金投入等方面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机制体制,形成了县委、县政府统揽主抓,行业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全县干部群众和各行各业的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持续转变、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全县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绿色转型生态产业不断壮大
  “原来矿山也可以这么干净漂亮!”深秋时节,来到陕西震奥鼎盛矿业有限公司,蓝天下,厂区内栽植的翠柏、红枫、金菊,如同打翻了颜料盘,色彩缤纷,美不胜收。记者看到,这里的选矿环节采取棚化密闭改造,破碎环节加装了气箱脉冲袋式除尘器,矿区及生活区的所有燃煤锅炉均改为零污染的电锅炉,一系列除尘“组合拳”打下来,选矿厂的粉尘排放稳稳控制在2.3mg/m³以下,远远低于10mg/m³的国家环保标准。企业安全和环保负责人屈文涛告诉记者,近五年来,公司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投入资金达到3000多万元,仅2020年就拿出1000余万元,建成井下废石胶结充填系统,实现废石零外排,最大限度保护了生态环境。
  这只是凤县工业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县域已有3户企业进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年底前,县域所有矿山企业都将高线达标“绿色矿山”。为了引导支持工矿企业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凤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共实施庞家河金矿扩能技改、四方金矿选矿工艺优化改造等工业技改重点项目28个,累计完成投资21.9亿元。支持中小工矿企业发展尾矿综合利用、稀贵金属提取等循环产业,投资农业开发、旅游三产等领域,延伸产业链条。
  在位于凤县红花铺镇的林麝小镇,回廊、亭台、飞檐的中式建筑在青山绿水间显得格外静谧。在这里,1700头林麝住单间、吃绿色食品,成为农民增收的“宝贝”。目前,全县养殖林麝超过1.8万头,年产麝香70余公斤,均占全国的70%以上,带动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人均增收1200元。围绕花椒、林麝、山地苹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凤县精心谋划“1+N”产业布局,实施特色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大红袍花椒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并在陕西省首批获得“国家气候标志”认证。
  优越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发展。近年来,凤县依托生态优势,深度挖掘整合红色文化、羌文化、乡村民俗等旅游资源,加快培育全景式、全要素、多业态的全域旅游体系,形成了生态游、康养游、红色游、研学游、民俗游五大特色板块,实现旅游经济提质增效,三产服务业蓬勃发展。
  产城融合“最美小城”留住乡愁
  春赏百花夏避暑,秋有红叶冬览雪。
  人间处处有美景,唯有凤州最相思。
  长久以来,凤县都是游人心目中的“心灵栖息地”,是承载乡愁的岭南“最美小城”。对于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来说,原生态的山水奇观、隽永的人文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依托嘉陵江30万平方米景观水面,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彩凤新声˙梦幻凤凰湖”山水实景剧,如梦如幻,是令人震撼的视觉盛宴。
  近年来,凤县把生态和旅游要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对主城区建筑外立面全部改造,统一建筑风貌,打造干净整洁、文明时尚的城市形象。按照“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标准,对城区主干道、居民小区、广场等公共区域统一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建设公共绿地和景观小品。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4.6%,位居全省前列。
  环境就是生产力。在凤县,无论是碧波荡漾的东河桥“迎宾湖”,还是小桥流水的永生村“荷塘映月”;无论是十里店村的花椒采摘,还是草凉驿村的羌族美食,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凤县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岭南风情、乡村味道、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理念,充分挖掘和保护乡村历史遗存、民俗文化和原生态风貌,注重保持山水风情、彰显人文内涵、聚集产业要素,建成东河桥、永生村、陈家湾、马场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出休闲养生、柳编山货、古驿文化体验等一批旅游产品,带动群众通过发展农家乐、采摘园、民宿等旅游项目增收,既打造出景美业兴、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新生活,又实现了村美、民富的绿色发展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凤县人民来说,绿水青山既是赖以生存的“饭碗”,更是永续发展的“源泉”。站在新的起点,凤县人民将以青山绿水为底色,描绘出更加壮美的绿色转型发展新画卷!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