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生态美景展新姿绿满山川舒画卷
——写在渭滨区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之际
  杨少丽王琦郭飞
  十月的昆明,花团锦簇,景色如画。在这里,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召开。会上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市渭滨区摘取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桂冠,受到生态环境部命名表彰,开创了西北主城区获得此项殊荣的先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渭滨区委、区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区上下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初具规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经济与改善环境实现良性互动,美丽渭滨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如今,放眼渭滨,秦岭北麓层峦叠翠、绿树成荫;金渭湖碧波荡漾、烟波浩渺,不仅有着“唯见青山多妩媚”的高颜值,更透出“一城山水满城诗”的好气质。
  “四大机制”:共筑生态文明之基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8年,渭滨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启动后,就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组织领导、规划引领、监督考核、全民参与”四大机制,构建权责清晰、导向明确、多元参与的工作体系,形成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区上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级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等25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尤其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区委书记张帆、区长吴昱昕牢记“国之大者”的实际行动和现实检验,把创建工作时常挂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亲力亲为,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坚决的行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定不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为了确保创建工作有的放矢,渭滨区坚持规划引领,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2018-2021年)》,将创建六大领域37项指标,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压实“责任链”,按下“快进键”。
  区上将生态环保指标纳入目责考核,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27.2%。在全市首家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战量化问责暂行办法》,对各镇街、区级有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和村组、社区两委成员履行生态环保职责情况常态化监督问责,确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到位。
  区上依托“渭滨大讲堂”,举办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讲座,邀请国家气候战略规划部柴麒敏主任作专题报告,提升干部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利用“地球日”“环境日”和法制宣传月等时机,开展生态环保知识“六进”活动,宣传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大机制”,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大保卫战坚守绿色生态底线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区上在“绿”字上下功夫、在“水”字上做文章、在“气”字上出实招,当好生态卫士,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不断标注生态文明新高度。
  打好蓝天保卫战。区上建立“11+3”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重点开展涉气企业污染、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烟花爆竹等专项行动,燃煤锅炉“全清零”、散乱污企业“全治理”、工业污染源“全改造”、空气质量自动检测“全覆盖”、大气环保督查问题整改“全销号”。2019年、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达到292天、294天,连续位列四区第一。
  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是城市之魂、生命之基。区上全面落实“河湖长责任制”,突出渭河流域污染治理,完成12条河流确权划界和岸线利用规划编制,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针对清姜河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的旅游餐饮、农家乐、违建、污水排放等问题,整治点位75个,对违建和度假山庄集中拆除,关停了农家乐经营设施。同时,实施了20多个水流域治理项目,启动渭河1500亩生态环境改造提升工程,绿化道路水系157.8公里,渭河支流水质稳定达标,无劣V类水体。清姜河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水岸花海、百里画廊,成为网红打卡地。
  打好净土保卫战。渭滨区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等,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审批关,强化源头管理,坚决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拒之门外,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对医疗废弃物规范管理、安全处置、杜绝漏洞。严控农药化肥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环境安全事故连年保持“零发生”。
  打好青山保卫战。渭滨区三个镇地处秦岭北麓浅山区,约占全区面积78%,线长面广,生态保护难度大。为了守护绿水青山,区上出重拳、下硬茬、敢亮剑,对破坏生态环境踩“红线”者,以雷霆之势,“无禁区”整治、“零容忍”惩处,整治关闭6个违建别墅,取缔4家采石企业,拆除8家农家乐,对拆迁空闲之地,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景则景,修复生态水土流失面积1125亩,相继建成了古、海棠、九龙山等50余处生态公园。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6.5%,主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城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五大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渭滨区通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呈现出“五大变化”:
  变化之一: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渭滨区以创建为抓手,激活传统产业稳存量,发展新兴产业扩增量,对六大传统产业实行“链长制”,筑牢“四梁八柱”工业产业体系,紧扣22个工业技改项目,装“智慧芯”、造“智能脑”,让“老树发新芽”。对互联网、传感器、机器人、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招引高新技术项目,打造“新引擎”,形成姜谭经开区传感器产业园等“两带两区”新格局。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立邦软件等110多户企业,带动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目前,全区引进总部企业113户,数量、质量、纳税额均在全市领先。尤其是今年,成功签约总部企业27户,稳居全市第一。
  变化之二:“三产融合”更加紧密。针对农村薄弱环节,区上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垃圾收集运转全部纳入城市处理系统,污水治理率87.76%,无害化厕所普及率85%,秸秆综合利用率95.36%,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89.56%,形成石鼓现代农业园、神农农耕体验区、高家特色产业带、晁峪田园综合体“四大板块”,培育出以蒲丰佳禾蒲公英、绿泽佰旺赤松茸、龙山玉珠好葡萄、秦岭瑾瑜红玫瑰、坡地旱作大樱桃“渭滨五宝”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变化之三:文旅融合更具活力。区上建成任步武书法艺术馆等文旅融合项目,启动“炎帝故里、精彩渭滨”系列文旅活动,全力打造秦山渭水生态游、丝路寻根人文游、红色记忆工业游、老街印象商贸游、都市田园体验游、美味佳肴品“渭”游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可以体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大散关,感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古道,品读南宋诗人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诗篇。
  变化之四:城市品质更加提升。从大生态抓起、从小细微入手,依托城市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完成赵家庄、陈家村等整村改造提升,启动新建路西片区等城市综合体改造,建成“西大门”“南大门”等生态绿色项目,对清姜路、巨福路等10多条主次干道进行改造提升,新民巷步行街、金陵古渡主题文化公园、茵香河谷口交通枢纽等相继建成,商贸物流活力凸显。
  变化之五:民生福祉更加增进。区上坚持“创建为民、为民创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倾注民生。近两年民生支出32亿元,完成渭滨中学迁建等一批民生项目,新增幼儿园16所,新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4个,微改造微治理让136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惠及群众1.2万余户。建成全市首个智慧城市治理服务平台,获评西北唯一中国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保工作经验全国推广。人民群众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幸福感成色更足、获得感更可持续。
  生态美景展新姿,绿满山川舒画卷。渭滨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举成功,为我市主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立标杆、做榜样,可喜可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区上下将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带领下,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纳入制度化、常态化轨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渭滨精彩绽放,奋力向着“建成西部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目标迈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