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重大题材影视剧本要多把几道关
◎齐雅丽

  近来看了较多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视剧,尤其是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有感而发许多感受。
  其中一些影视剧创作给人以较强的厚重感、深邃感、细密感等,通过作品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回望和回味,让人对那些经典的历史事件有了进一步认知,或者说起到了更为生动的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描摹和展现,让观众对这些人物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也有了更加生动的认知和升华的敬仰。这样的剧作较之较为理性单调的史籍,更加立体、活泼、生动,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比如热播热映的《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金刚川》等。
  还有一些影视剧,以追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这些剧作较为深刻地挖掘人物的内心、较为全面地展示人物的生命和生活状态,加之表演者的准确演绎等,进而让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又鲜活地呈现在现实之中。这些剧作起到的作用,能够让后来者更为深切地触摸人物的灵魂,产生更加可敬、可亲、可学的感觉,比如《彭德怀元帅》等。
  上述这些剧作,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创作者对于事件和人物的充分认知和准确描绘,也就是创作者所具备的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为这些剧作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知道,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已经有许多作品进行过记叙和展示,受众通过这些形式,已经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但限于阅读程度及个人阅历等,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又不可能是全方位的、较为全面和细致的。在这种情势下,就需要创作者抱定恭谨的态度,用艺术的形式,对一般受众只了解一个大概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细致的描绘,从而让受众原本片段式的、碎片化的认知通过艺术审美过程而更加全面系统、更加深入细致,更加立体化和生动化。
  所幸,我们的许多创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埋头案头卷牍、或是行走田野,掌握了较为全面的资料,并且以较高的理解力、较强的浓缩或提炼能力,把手头掌握的海量信息资源变成立意端正、指向正确而又高度洗练的创作根源,从而向受众呈现出契合度较高的优秀艺术作品。这些创作者的创作态度、思想水平、艺术能力等,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而他们创作出的这样题材的作品,也对得起那些曾经书写历史、改变天地的历史人物,对得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历史事件。进一步讲,他们也是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艺术化的典范,是在这一题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创作者。
  当然,上述作品在创作后期,也赋予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更多的艺术塑造力,从而让事件活起来,让人物立起来,让整部作品有了可信性、可看性和更多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作品应该是集聚了较为优秀的创作团队,秉持为人民创作、为历史负责的审慎态度,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核心,赋之以一定的现代表现手法,也加入了一定的现代审美元素,从而不但严格忠于历史,而且能够为观众喜闻乐见。对这样的创作态度、创作团队和他们的作品,我们应该给予积极褒赞和大力支持。当然,最直接的评价和支持来自观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出的接受度就是明证,也是对优秀创作团队的回馈。
  也有一些作品,可能也费了很大的劲、用了不小的力,但观众就是不买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创作者甚至有些偏激地认为,是观众思想认知水平不高,不能静下心来观看,不大愿意接受这些题材;或者是观众觉得这样的题材和内容不够吸引人、娱乐性不足,从而不踊跃观看;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情怀来标榜自己的高尚,恰恰忽略或者掩盖了自己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的低能和欠缺。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曾说:“对于电影来说,创作者的情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通过故事和人物唤起观众的情怀。情怀不是创作者水平的体现,唤起观众的情怀才是艺术家的能力。”这就是个必须探讨的根本问题了。在任何时候,观众都是公允的,也是充满智慧和鉴赏力的,我们的创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瞧了观众,更不能迁怒或施怨于观众。显然,演绎重大题材需要更高的思想认识和艺术水平。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否则,就成了“低级红”。
  还是来冷静地分析一下这些“低级红”作品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熟悉度”不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的,虽然时移世易,但他们的光辉永远存续,并且一直都是那么饱满。借助现代的阅读手段和各种了解资讯,对这些“过去时”的事件和人物有全面、深刻、细致的了解,这是创作的绝对前提。如果说对于事件和人物的了解仅仅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一些皮毛,就先入为主或者“斗胆”起笔,如何能够呈现这些本应该丰满和厚实的事件和人物?越是重大题材,越需要高质量高水准的艺术创作团队来呈现,更要建立跟踪机制,如同建筑工程的监理,每一个环节,尤其是相当于地基工程的剧本把关至关重要。
  其次是对题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从艺术规律来讲,对于要表现的事件和人物,不能仅仅局限于“知道”,更多的是要“知其所以然”。要在掌握基本素材的基础上,设身处地、置身其中地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提高认知层面,加深理解程度,真正搞懂历史事件发生的因由、背景、意义和价值,真正知晓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思想变化和信仰追求,进而提炼出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灵魂,并能呼应当下,引起观众的共鸣。
  再次是对题材诠释掌握的分寸感有所偏差,以及创作中的戏说、胡说或乱说。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应该掌握准确的尺度和标准,这是艺术创作的法则。不恭谨的戏说、没有底线的胡说,会让观众极其反感。这是对题材的不尊重,也是轻视受众甚至于愚弄,很是不可容忍。
  通过对以上的情景展示不难看出,应该以什么样的创作态度、创作准备和艺术能力去演绎这些重大题材。衷心希望更多创作者在接触这样的题材时,认真审度自我、衡量能力,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有原则的前提。其次,在自我艺术“准入”之后,再以认真、恭谨的态度以及尽可能高的艺术水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唯有这样,才对得起历史、对得起曾经创造历史的诸多人物以及我们要艺术再现这些重大题材的用心。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