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副刊
标题导航
|
灯谜擂台
苏轼与姊妹湖
甘棠树下断讼案
白露秋夜长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苏轼与姊妹湖
◎杨青峰
一直以来,苏轼作为一代文化“全才”,头顶有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画家、书法家、政治家等桂冠,蜚声国内外。其实,当我们转换视角,不难发现他还是一位重视生态保护的水利专家,换句话说,他的水利人生同样鲜亮精彩。
凤翔有缘成为苏轼仕途的第一站,他在这里已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兴水利民的愿望,为此后在其他地方主政奠定了基础。况且,他在凤翔任上仅有三年,还只是个副手,就把东湖永久留给凤翔。凤翔因东湖更具文化底蕴,他能有如此眼光和作为,怎能不让人感慨和赞叹呢!
二十六岁的苏轼赴凤翔任签书判官的五年前,他赴京赶考时曾路过凤翔,本想在凤鸣驿馆住宿,但看到驿馆年久失修,设施破烂,只好另投别处。这件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当他再次到任来到凤鸣驿馆之时,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驿馆变得干净舒适,焕然一新。他得知这是太守宋选到任后,以两个月时间修缮而成,遂因宋选的务实作风而深受影响。
苏轼生长在“江水清如蓝”的四川眉山,美好的山水风光养育了他。来到凤翔,他在诗中有言:“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可苏轼真是一位有心人,他了解到凤翔古有“饮凤池”,传说那曾是凤凰饮水的地方,便引起极大的兴趣,心想何不利用起来造福百姓!于是,他组织人力扩大疏浚,引城西北角凤凰泉水注入“古饮凤池”,修桥建亭,种莲植柳。由于此处在城之东南,百姓便称之为“东湖”。有了东湖,既可以用来引水灌溉农田,缓解旱情,又美化了环境,给百姓提供休息游乐之便。东湖不仅成为一处精巧秀丽的园林景观,更是一项完美的水利工程。凤翔东湖可以说是苏轼保护生态的杰作和作为水利专家的处女之作。
如果说苏轼疏浚东湖的举动,是出于改善凤翔生态环境的考虑,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他在杭州任上的所作所为,就完全具有了战略眼光和注重生态建设的自觉。苏轼第一次出任杭州地方官,是作为杭州通判。他一到杭州,就惊叹“故乡无此好湖山”,后来又写下千古绝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与太守陈襄一起参与疏浚西湖六井,事后写了《钱塘六井记》记述之。之后,苏轼以“两浙西路兵马钤辖龙图阁学士”之职,第二次出任杭州,成为独当一面的地方长官。他在体恤民情、赈济灾荒、创办医馆、驱除流疫以外,兴修水利当为最辉煌的政绩,包括修缮水井、疏浚运河和西湖的一系列水利工程。他了解到原来疏浚的六井都已淤堵塞滞得非常严重,百姓日常饮用水十分困难。他多次与当年曾经参与过疏浚六井的长者商议,向他们虚心求教,将原引水的竹管改用瓦罐,罐筒外用石槽保护,这样使水流保持畅通,且管道经久耐用,可以把清澈的西湖水源源不断地引入六井。为了扩大饮水受益范围,他又在北郊增挖两井,完全解决了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美丽的西湖,曾经给苏轼留下非常美好的向往。可当他第二次来到杭州,却发现西湖中杂草丛生,大半湖面上漂着茂密的葑草。他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西湖水源不足,助长了杂草丛生,只能隔一段时间进行疏浚清理,可是清淤工程费时费工,十分不易。他随即上书朝廷,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这些情意拳拳的话,与他曾写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诗句异曲同工,感人至深。苏轼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派遣五百多人动手铲除葑草,开始挖掘湖泥。为了筹措必需的经费,他请求朝廷再赐度牒一百道,又调拨了本州救灾积余的一万贯钱和一万石米。
为处置葑草和挖出的湖泥,苏轼想出一个两全之策。西湖上原来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堤,人们南来北往环湖一周要步行长达三十里的路程,十分不便。苏轼就想把葑草和湖泥利用起来,在湖中南北走向新筑一条长堤,这样,一方面就地取材,使这些葑草淤泥派上了用场;另一方面又可减轻运输之劳。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与质量,苏轼每天早早来到现场,亲自督察。四个月后,一条新堤出现在湖上,宛若长龙卧波。堤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堤上建有六座石桥,湖水在桥下从容流动,水声琅琅,桥和堤坝倒映水面,使西湖愈加妩媚动人。接着,苏轼又在堤上建起九座凉亭,给行人随时随地赏景、避雨、歇脚、聚谈提供方便。堤边遍植杨柳和芙蓉,既增添了河堤美化美观的色彩,又充分利用了树根巩固堤岸。竣工当天,杭州百姓蜂拥而至,人头攒动,争相观看新修的长堤倒映在镜面般的湖面,秀丽西湖锦上添花,这让人们叹为观止,纷纷夸赞苏轼为杭州办了一件大好事。苏轼非常高兴,挥毫作诗:“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这座堤后来被称作“苏公堤”,刻碑立于堤上,以作纪念。浚湖大功告成后,苏轼又考虑如何才能使西湖长久地保持清澈亮丽的容貌,他听取百姓建议,将原来的葑田全部改成菱荡,租给湖边农民种,这样从根本上清除葑草蔓延滋生的危害。他还规定主要湖面不得种菱,便在湖中竖了几座小石塔以作界限,这就是著名的“三潭印月”,至今这里仍是西湖的一大美景。
经过一番苦心经营,西湖比原来愈加美丽多姿了。苏轼在诗中不无自豪地称:“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令人感慨的是苏轼在杭州任上仅二十个月,他废寝忘食地从事水利工程的建设,当人们观赏西湖美丽景致时,无不赞扬苏轼造福杭州百姓,功莫大焉。西湖此后能够赢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这与苏轼疏浚东湖、治理西湖、兴修水利工程也是分不开的。以后,也就有人把凤翔东湖与杭州西湖并称为“姊妹湖”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