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西秦村的村干部合影。(资料图) 西秦村村干部给记者讲述《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故事 解放前李汉英家的老房子 李万奎珍藏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扫码阅读“宝鸡日报大型全媒体采访行动——行走西秦大地重温百年党史”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刁江岭
在陈仓区东关街道西秦村的村史馆里,珍藏着一张发黄的纸片——1952年我市颁发的农村第一代《土地房产所有证》,户主名叫李万奎。这张房产和土地合二为一的证书上,写着他家房产、土地的坐落、四至、面积、房屋间数等信息,这张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代《土地房产所有证》。
第一代《土地房产所有证》在全国的颁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任务,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放前少数地主富农
占有大量良田
宝鸡是炎帝故里,神农氏曾在这里制耒耜、教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宝鸡地处八百里秦川西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自古就是丰饶之地。然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宝鸡接连遭遇天灾战乱,农业发展受到重创,人民饱受饥寒之苦。
今年8月29日,记者在西秦村村史馆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据村档案记载,解放前村里有19户殷实富户占有大量水、川好地和房屋、牲畜、农具,300多户贫穷农民耕种少量坡、滩贫瘠地;有106人打短工、扛长工,51人沦为乞丐,37人卖儿卖女,13人卖妻,卖地312亩,变卖房屋窑洞46户325间,家破人亡者达77户……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欺辱和压迫。”西秦村的土地状况是宝鸡地区许多农村真实土地状况的一个缩影。
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讲的就是真实的土改故事。土改前,农民生活十分艰苦,有些人家只能吃野菜,甚至穿不起裤子,条件略好的,一日三餐也只有玉米糁和咸菜。小说人物“赵光腚”也来自现实生活,而非作家虚构。艰苦的条件加深了工作队与当地群众的感情联系,也巩固了土改工作的群众基础。小说重点描写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过程的跌宕起伏、艰辛复杂。
在扶风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1951年11月7日,土地改革开始,至1952年5月结束。总共划定地主361户,占总农户1.1%;半地主式富农38户,占0.12%;富农273户,占0.83%。将地主多余的土地、农具和其他财物,分配给贫苦农民。”
土地是农民繁衍生息的第一要素,是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土地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土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的千年梦想,在上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这个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
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正式颁布施行,其中第三十条规定: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
1950年11月,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宝鸡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第一阶段是发动群众。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要求土改、快点分田的心情迫切,但对于为什么土改、靠谁来土改,却认识不清,对土改既欢迎又有顾虑。为打消群众顾虑,宝鸡地委抽调3600多名干部作为土改工作队员,进驻各村,组织农民学政策。
第二个阶段是划分成分。今年86岁的李汉英是西秦村村民,1951年刚好高小毕业,他参加了村里的查田定产。在他的记忆中,当时村民们都聚在阁底堡小学,逐一自报家产和成分,如果村民们都说“通过”,这位村民的成分就定下来了;有几个富农报了中农成分,村民们都不吭声,这几家就没有通过,得重报。西秦村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划分阶级成分的规定》,采取自报公议,“三榜”定案,提交农民代表大会审定公布,共划分雇农6户、贫农156户、中农155户、富裕中农27户、小土地出租4户、富农7户,给355户农户颁发土地房产所有证,使贫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斗地主”也是土改工作的一个环节,据史料记载,宝鸡地区先后斗争恶霸、不法地主3102名,其中判刑320名。
第三个阶段是征收没收财产和分配。宝鸡各乡成立了由土改干部、民兵和农会、青年团、妇女小组等组织代表参加的征收没收委员会,根据有关政策,确定应征收、没收财产的对象、数量,登记造册,然后依照“贫雇农多分、中农少分、富裕中农不分”的原则,制定分配方案。宝鸡地区共依法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公田和庙田90余万亩,牲畜1.5万头,房屋6万余间,农具36万件,分给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土改后,宝鸡地区的地主由每人占有11.51亩(旱、平地),降为2.69亩。
翻身农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土改运动之前,西秦村是3个自然村,分别叫阁底堡、李家村、下庵村。1951年11月开展土改运动后,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3个自然村合为一个村,大家喜气洋洋,纷纷请求有文化的驻村土改工作队干部给村子起个新名字。干部们翻阅古籍,给村子起名西秦村,就这样西秦村的名字沿用至今。
和村名一起改变的,还有群众的思想。土改工作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据李汉英老人讲,经过土改,村民们心齐得很,大家干活特别有劲儿。村里还组织了识字班,下午,五六十位妇女来上课学文化;晚上,上百名男劳力接着学,大家都非常认真。在宝鸡地区,不少村子还办起了黑板报,教农民学文化、学政策,表现突出的贫雇农得到提拔重用,充实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经过土改,群众与旧思想、旧观念彻底决裂,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成为人人皆知的道理,宝鸡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1952年,宝鸡地区农会会员发展到57万多人,民兵发展到90多万人;土改中发展党员751人、团员7424人。
1952年5月下旬土改结束,西秦大地从此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得农民能够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统为一体。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宝鸡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有0.98亿元。土改后的1952年,宝鸡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1950-1952年三年间,宝鸡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1%。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以雷霆万钧之力,猛烈地冲击着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并完成了土地改革,基本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使农村各阶级占有的土地大体平均,贫、雇农基本获得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土地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改革,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迸发出巨大的劳动热情,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