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风雨兼程六十载砥砺奋进铸辉煌
——太白县建县6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黄柏塬小镇风光陶明摄

    上世纪60年代县城一角上世纪70年代虢咀公路

    太凤高速靖口段

    上世纪60年代县城一角

    县城新貌

    虢川河夜景

    智慧城市展馆

    咀头镇白云村新貌刘潇摄

    海升莓类产业示范园

    领到社会养老保险金的老人们喜笑颜开

    蛋奶工程

    大田蔬菜

    衙岭步步高花田

  钟钊王振华冯阳阳
  一甲子风雨孕育春华秋实,六十载岁月铸就辉煌丰碑。
  1961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太白县,9月1日太白县人民委员会成立。
  6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对5.2万太白儿女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恢宏奋斗史。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60年来,在这片热土上,太白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砥砺奋进,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经济从落后到崛起,铸就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丰碑;人民生活从贫穷到富裕,开辟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大道。
  60年来,一个个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建设场景,一曲曲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人民赞歌,一幅幅浓墨重彩、恢宏壮丽的发展画卷,共同见证太白从落后到进步、从贫穷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的沧桑巨变。
  抚今追昔,奋力追赶超越更有底气、推动高质量发展更有锐气、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更有志气。如今,“太白山牌无公害蔬菜品牌”驰名中外,“避暑胜地、天然氧吧、关中水塔、动植物王国、秦岭绿色大菜园”等美誉叫响海内外。
  新理念打造新家园
  建县初,太白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匮乏,生产力低下。随着党的好政策深入民心,太白县人民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在秦岭腹地,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追求新生活,打造新家园。
  构筑交通大动脉。路通百业兴。1957年8月,太白历史上第一条公路虢咀公路建成通车,告别了太白不通公路的历史。2003年8月,修建的省道二级公路姜眉公路通车,成为境内北连秦川、南通巴蜀最近的一条汽车公路。潘太公路由最早的砂石路拓宽成了国道。2020年10月,太凤高速也以崭新的身姿,穿越绵延的秦岭山脉,结束了太白县不通高速的历史。眉太高速正在强力推进。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180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346公里。
  绿色产业增效益。太白按照稳面积、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基本思路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发展壮大。上世纪80年代初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仅有3000亩左右;2020年,蔬菜种植突破10.9万亩,总产量44.5万吨,是“九五”初期的42.16倍。先后建成海升、秦西等现代农业园区20个,建成国际高端莓类示范园3200亩,千亩冰葡萄新型产业落地生根,蘑菇小镇等5个食用菌产业基地快速崛起,林特杂果面积持续壮大,商品菜年产量占全市45%,中蜂存栏占全市33%,菜、药、果、畜、菌、莓等产业成为绿色产业发展新支撑。
  改善民生惠百姓。靖口镇焦家山村村民陈英说:“没想到老了,国家还给发养老金,我们也和国家干部一样了!”这是2007年太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创造的“宝鸡模式”带给60岁以上老人最大福利,被全国推广。咀头镇拐里村(前北沟村)村民马保田高兴地说:“这下心里面终于踏实了,有了属于自己的林权证。”这是太白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惊喜,并创造了全国经验(“十二五”以来,全县每年兴办民生“十件实事”,“十三五”期间,投入民生领域资金43.4亿元,人均受益8.3万元,是“十二五”末的2.3倍)。2008年在全省率先拉开“一乡一校”布局调整序幕,翻开了太白教育崭新的一页,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随之率先实现“营养餐”工程全覆盖和十二年免费教育,在全市山区县率先建成省级“双高普九县”。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创建新一轮国家计划生育优质示范县,新农合参合率99.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8%。
  强根铸魂抓党建。擦亮“慢城太白党旗红”党建品牌,从建县初期111个支部850名党员,到现在的279个支部4037名党员,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严管党治党成为常态。尤其是近年来,县上先后在236个党组织中开展“党员示范岗”争创活动,加大“三项机制”运用力度,探索出了“三公开四推荐五结合两票决”干部任用机制,树立了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实行了差额选拔、竞争性选拔、轮岗交流选拔任用的新方法,实施“三双”破茧行动,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新机遇孕育新发展
  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加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机遇、新挑战,历届县委、县政府克服木材禁伐、黄金矿源不足等诸多困难,探索出“生态立县、特色富民”战略和生态化、特色化、民本化、景区化“四化”发展思路,开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县域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立县、特色富民”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财政收入建县初为56.93万元,“十三五”末达到7535万元,增加了132倍;城镇人均纯收入建县初为306元,“十三五”末达到31467元,增加了103倍;农村人均收入建县初为20元,“十三五”末达到19940元,增加了997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十二五”初为95593万元,“十三五”末增加到268847万元,增加了181%。
  全域旅游持续火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县城为龙头,王牌景区为支撑,美丽乡村为基础,率先推进全域景区化,破解制约瓶颈,配齐旅游要素,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大岭云海、青峰飞瀑、古道松钟、郎坝风情、七彩花海与景区县城、特色镇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建县初到改革开放,旅游对全县的经济带动几乎为零,到2020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01.32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全县兴办“农家乐”215户,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05.017万人次。
  脱贫攻坚完美收官。1985年,全县生产总值仅有4010.8万元,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7.47亿元,是1985年的93.4倍。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累计投入扶贫领域全口径资金14.71亿元,平均每村3343万元,实施产业、基础设施项目1130个,扶持3179户贫困户发展中长期产业,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121元,是1978年的130倍,2915户936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37个贫困村有序退出。2019年5月太白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新时代展示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白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紧扣“中国达沃斯、仙境太白县”定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进县、绿色经济富强县、全域景区示范县、和谐幸福宜居县“四县”建设,全县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美丽生态变成美丽新经济。太白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优菜、扩莓、培葡、壮蜂、育菌”增收计划,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蔬菜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跨越,截至2020年末,太白县先后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74家,培育“太白山”“秦绿”等著名品牌5个。黄金探矿增储和技改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陕西第二“黄金大县”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聚焦生态产业发展,推进5A级景区县城建设,建成了青峰峡国家4A级森林公园,引进了总投资15亿元的西北西南地区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鳌山滑雪场等重大产业项目,冰雪运动成为引领全域旅游发展的“引爆点”“增长极”。
  完善设施提升城乡新品质。太白县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实施虢川河生态旅游度假区、智慧城市展馆、教育园区等43个重点城建项目,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县城建成区面积是建县初期的6.5倍。投资2.85亿元建设石沟水库、龙王河水库等工程解决城乡居民季节性缺水问题,建成镇村集中式标准化水厂、村组净水消毒设施,沿姜眉路改造特色民居1462户,升级城乡高低压线路216公里,建成通信基站269个。
  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新期待。太白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创业贷款、减税降费等扶持力度,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重点群体灵活就业,累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7.5万人次,发放创业贷款7903万元,充分落实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等各项政策,享受“先诊疗后付费”9.3万人次,投入民政保障资金6918.51万元,累计救助19953人次。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2007年的2.51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1989年的32.71倍,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全部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1.96%,年均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30天,综合指数稳居全市第一。
  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春华秋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太白县委、县政府将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沿着“四县”建设的宏伟蓝图,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苦干实干,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