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花铜镜唐岐山县博物馆藏 青铜铠甲西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金柄铁剑春秋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蚌雕人头像西周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锦囊汉吐鲁番博物馆藏 工作人员认真布展 彩绘陶骆驼唐陇县博物馆藏 胡人俑唐凤翔区博物馆藏 祝嘉张珂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西域是偏远的、闭塞的、荒凉的,历代诗词文章,更为其增添了一抹悲寂色彩。8月26日,“碰撞、交流、融合——丝绸之路上的宝鸡与吐鲁番”专题展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一件件往来于中原与西域的文物告诉我们,华夏文明从未停止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而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宝鸡,则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足迹。
文明的交流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100多人从长安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到西亚的道路,19世纪,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将这条古老的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其实,早在张骞之前,中原与西域已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公元前4500年左右,粟从黄河流域经中亚传至印度等地;公元前5000至4000年,小麦则从西亚传入中国。公元前1500年,发源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彩陶,从以宝鸡为代表的关中地区经甘肃、新疆传播至中亚;同一时期,一些器口似马鞍的陶器也从陇山以西被带到关中地区。
在此次展览上,有3件宝鸡出土的文物很具代表性。
第一件是竹节形玛瑙管。公元前3500年左右,竹节形玛瑙管出现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中,2500余年后的西周时期,这种风格传入中国,在宝鸡弓鱼国墓地中,出土了类似的竹节形玛瑙管。
第二件是金柄铁剑。公元前1800年左右,黄金制品从欧洲传入中国,经过长期发展不断成熟,出土于宝鸡益门堡的春秋时期金柄铁剑,剑柄造型复杂精美,反映出此时黄金制作技术已炉火纯青。
第三件是蚌雕人头像。这是以蚌壳为材料雕刻制作的小型人头像,出土于宝鸡周原遗址,不同于中原地区人的面孔,蚌雕人头像长脸、高鼻、深目,是典型的西亚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形象。虽然目前还不能断定,蚌雕人头像是从西域而来,还是在本地制作,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千年前的周原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技术的互鉴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古代,祭祀与征战都是国家的大事,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也影响到军事技术的变革与演进。
在此次展览展厅中央,陈列着一副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铠甲,与常见的由青铜甲片拼接而成的铠甲不同,这副铠甲由前胸和后背两大片青铜甲组合而成,每片都是浑然一体,没有拼接的缝隙,与同一时期欧洲的青铜铠甲非常相似。相比由青铜甲片拼接而成的铠甲,这种一体式的铠甲更坚固、耐用,且防护面积更大。经过科学检测和数据分析,这副青铜铠甲是先铸造出较厚的青铜片,再加热锻打成贴合人体的造型,这正是中国铸造技术和欧洲锻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西周时期,中原的青铜戈和青铜钺(yuè)多为绑缚式装柄,即在木柄顶端一侧开孔,将戈背或钺背凸起穿过柄孔,再用绳带绑缚固定在木柄上。这种固定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过分依赖绳带的绑缚,如果绳带松了或断了,那么戈或钺便会从木柄上脱落。于是,一种更佳的固定方式从中亚经北方草原传至中原,称为“以銎纳柄”,即铸造时就在戈背或钺背留孔,再将木柄穿进孔中以固定。在此次展览中,就有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有銎青铜戈和有銎青铜钺。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宝鸡出土的两件汉代青铜弩机,弩机是弩的核心部件,相较于弓,弩射得更远、更准,堪称战场上的“黑科技”。汉代开始,这项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域,新疆楼兰遗址出土的汉代弩机,与宝鸡出土的汉代弩机如出一辙。
文化的通融
《汉书》记载:“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中原是农耕文明的起点,战国时期,就有了成熟的铁犁技术,及至汉代,出现了能够翻地的带壁犁。丝绸之路打通后,为开发边疆,汉王朝将中原成熟的农耕技术输送至西域,带壁犁等生产工具的使用,让西域社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随着农耕技术的传播,中原的饮食文化也深刻影响着西域。西汉时期,朝廷在高昌壁(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设置戊己校尉,负责军事屯田事务,促进了当地烹饪、饮食方式向中原靠拢。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晋代《墓主生活图》中,可以看到烤炉、灶台、釜架等中原常见的炊具。
丝绸之路上,丝绸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据史料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丝织品,而到了汉代,大量丝织品沿着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墓的画作里,可以看到身着汉式袍服的人物,而公元前1世纪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壁画上,也有身着丝绸服饰的女子出现。
此次展览中,有一件出土于吐鲁番胜金店墓地的汉代锦囊,红边、蓝底、白花,配以细带。锦囊是中原女子用来装铜镜、胭脂、线团、绢卷等物品的袋子,是古人生活情趣和审美品味的实物体现。而这件锦囊的出现,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在西域的渗透和普及。
到了唐代,大量西域商品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各式各样的文化也在中原交织融合。宝相花是唐代最受欢迎的一种植物纹饰,此次展览上,有一面征集于宝鸡的唐代宝相花镜,以莲花和牡丹为蓝本,加入了西域的石榴、忍冬等花卉纹样,呈现出开放包容的大唐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特设“长路漫漫”单元,通过展示从马车到火车的演变,反映丝绸之路将亚欧大陆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而作为丝路重镇的宝鸡,也正在“一带一路”历史机遇下,围绕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加速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