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要 闻
第04版:要 闻
第05版:廉政广角
第06版:应急管理专刊
第07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8版:万象影刊
标题导航
|
我市全面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清查任务
点对点培训提技能细化分工促进度
摸清家底 防范风险
现场指导织密防汛安全网
热心公益播爱心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摸清家底 防范风险
——我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解读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是贯彻落实灾害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举措。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决策部署,我市于今年7月制定出台了《宝鸡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展普查的目的是什么?普查涉及哪些对象?普查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次普查对老百姓生活有何好处?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为啥普查?
摸清致灾信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宝鸡南屏秦岭,南、西、北三面环山,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6%,森林覆盖率高达55.26%,全年平均降水量在590~900毫米之间,是关中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使得我市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崩塌、滑坡、低温、霜冻、旱灾等自然灾害。”市减灾救灾中心主任毕永刚一语道破了我市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必要性。
毕永刚告诉记者,我市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获取我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主要灾害致灾信息,人口、房屋、基础设施、矿山(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企业、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载体信息,孕灾环境、历史灾害信息,掌握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二是为了客观认识当前全市致灾风险水平、承载体脆弱性水平、主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自然灾害综合隐患和区域多灾种组合特征,形成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
第三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建设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自然灾害风险隐患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库,开发综合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评估信息化系统,形成一整套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与技术支撑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普查涉及哪些对象?
大到市(县)政府小到居民家庭均在普查之列
据了解,此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覆盖我市行政辖区。普查对象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减灾能力,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就连部分居民家庭也在此次普查之列。
普查内容有哪些?
涉及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7项内容
据悉,此次普查主要涉及7项内容。普查过程中,相关部门将查明我市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和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要素及其危险性信息,重点获取区域房屋、基础设施、矿山等重要承载体的灾害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全面调查、整理、汇总1978年以来我市各县级行政区年度自然灾害灾情信息,开展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承载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同时,还将针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镇街、社区及家庭等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情况,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的建筑物、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要自然资源及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开展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自然灾害重点隐患调查和评估。
市减灾救灾中心副主任彭少峰告诉记者,在普查过程中,我市还将开展主要自然灾害风险的多尺度评估、自然灾害综合灾害风险评估,编制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图,制定市、县两级行政单元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此外,开展综合防治区划成果库建设也是此次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普查对百姓生活有何好处?
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彭少峰表示,我市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这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风险在宝鸡均不同程度存在,开展普查十分必要,与广大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通过普查对自然灾害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在后期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选址中有效避让,可极大提高城市的安全水平。其次,普查最终形成综合防治的针对性建议与措施,将成为我市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的重要依据。最后,通过普查可进一步提升我市应急指挥、救援协调、预案管理、监测预警、物资调配、灾害救助等应急处置能力。
“普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防灾减灾等科普知识宣传的过程,通过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普查,可以增强参与者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彭少峰介绍,在家庭减灾能力调查中,相关部门要调查群众对周边自然灾害风险的认知情况、家庭中储备应急物资的情况、对应急处置措施的了解情况等。通过调查,群众会了解到周边有哪些风险隐患?家庭应急物品应存些什么?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怎样才能安全抵达最近的避难场所等,这些意识和信息在灾害来临时是可以救命的。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