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鲁淑娟
时下,正是花椒丰收的季节,走进宝鸡高新区磻溪镇刘家山村,空气中弥漫着浓浓椒香,漫山遍野的花椒树下,采椒人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时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
近年来,刘家山村按照磻溪镇政府提出的“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以“大红袍”为主的优质花椒,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持续优化改良品种。经过5年发展,全村花椒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今年鲜椒产量预计近110吨,产值突破千万元。在花椒产业的带动下,这个位于秦岭北麓的村子正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小花椒带动大产业
刘家山村位于310国道以南、秦岭北麓残塬地带,海拔约800米。全村耕地2650亩,以台塬坡地为主。和宝鸡大多数村子一样,村民们世世代代以种植小麦为生,但因缺乏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村民们从土地里刨出的收益十分有限。多年来,刘家山村一直想甩掉贫穷的帽子。
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刘家山村开始在产业上做文章,向土地要更高的收益。村上立足村情,依据秦岭北麓塬区这一天然地貌优势和干旱少雨的现实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聚力发展以“大红袍”为主的优质花椒产业。
对于种花椒,刘家山的村民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部分村民在自家坡地种植花椒。但由于作务水平低,产量上不去,加之品质不高、卖不上价,这些村民并没有依靠种花椒致富。有时,新鲜的花椒卖不出去,烂在了自己手中。所以当村上决定大规模推广花椒种植时,一些村民就提出了质疑:“种花椒能不能赚钱?产量如何提升?花椒卖到哪里去?”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上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了解新的品种以及产量收益等情况。宝鸡高新区农业部门听说村上要发展花椒,也及时安排技术人员定期进村,手把手教给农民剪枝、病虫害防治等花椒作务技术。村民遇到啥种植难题,村上也会第一时间邀请专家指导解决。逐渐地,村民们掌握了花椒作务的最新技术,一个个变成了“土专家”。
近年来,刘家山村一边改良品种,一边扩大花椒种植面积。截至目前,全村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600余亩。全村486户,400户种植花椒,刘家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椒村”。在该村的带动下,周边村也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目前磻溪镇的花椒种植面积超过7000亩。
建立合作社打通花椒销路
鲜花椒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卖出去,就会发霉、变色、腐烂,严重影响花椒品质和效益。随着刘家山村花椒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产量的增加,花椒的销售问题让村民忧心。“村民的花椒谁来收,在哪里收,能不能尽快将花椒变现?”
2017年8月,村上牵头成立了刘家山村民富源花椒合作社,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村民寻找花椒销路,解决丰产不丰收问题。
经过一番努力,合作社不仅把花椒收购商招进了村,还在宝鸡高新区管委会的扶持下,在村上建起了460余平方米的花椒大棚,购置了花椒烘烤炉,集收购、烘烤、包装、发售等功能于一体,切实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民花椒售卖难题。
近日,记者在刘家山村民富源花椒合作社看到,前来卖花椒的村民排起了长队。合作社从重庆招来的客商驻扎在这里收购花椒,现场过秤后,村民就能拿到钱。花椒大棚里机器发出隆隆声响,开足马力对刚刚收购的鲜花椒进行烘干、筛选等处理。
刘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薛小平介绍,今年村上的花椒大面积进入盛果期,花椒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为了确保鲜花椒能够及时加工处理,村上向宝鸡高新区管委会争取资金,连夜施工,仅用3天时间就新建了一个大型烘烤炉,合作社花椒烘烤炉的日处理能力达到了12吨。鲜花椒收购工作进展非常顺利,目前已接近尾声。
致富路越走越宽阔
花椒产业的兴起,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记者从村上了解到,依靠种植花椒,全村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于去年全部摘掉了“穷帽”。
张麦麦一家曾是刘家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和政府扶贫好政策的帮助下,家里种植了5.5亩花椒,已于去年实现脱贫。她高兴地说:“今年花椒挂果2亩多,长势比去年好,采摘完估计有1500斤花椒,按照湿花椒每斤8.5元的收购价计算,收入能有上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最近村上准备组织种植大户和村民小组组长前往甘肃武都考察无刺花椒,我们今年计划引进一部分改良品种。”薛小平告诉记者,村上有产业基础,但是面临着“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等问题。接下来,村上将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围绕“品质、品种”做文章,依托花椒合作社谋突破,为花椒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力争早日将刘家山村打造成为“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秦岭北麓明珠。
“种花椒的路子越走越宽,我们的信心越来越足,现在大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好日子越来越红火,我们村一定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村民们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