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观木偶艺术赏指掌春秋
巧掘途径谋传承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巧掘途径谋传承
晓燕
“源于汉,兴于唐”,这是人们对木偶戏起源的普遍观点。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我们小的时候也喜欢看用木偶来表演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好听的音乐,往往陶醉于其中。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木偶,比如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人戏称,5月20日那天进了非遗名录,说明国人对木偶戏的感情非同一般,好像在说“‘我爱你’,木偶戏”。具有一定教化功能和娱乐作用的木偶戏如今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多年以前麦收之后的场院里呼朋唤友去看木偶戏的热闹劲已经找不到了,但是那些木偶及戏装都保存下来了,成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写在历史当中。那么现如今的演艺市场还有没有木偶戏的一席之地呢?作为非遗传承的一个种类,如何焕发出生机?
木偶戏《阿凡提的故事》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乡村的木偶戏更是很多老年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创作有人表演有人观看,才能形成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的高低对木偶戏的生存至关重要。
有专家提出让简单有趣的木偶戏进校园,巧妙地将木偶戏与课堂情景剧结合起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木偶戏创作、表演的兴趣,让新生一代增加对木偶戏的认知和情感,这或许是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下去的路径之一。另外,还可以将新媒体作为新的传播途径,经过图像、音频、动画等先进技术,将木偶戏数字化,以此进行木偶艺术的传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木偶戏资源建立数据库,以此对资源进行整理和共享,这对于传承木偶戏而言有很大的帮助。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