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03版
本期发布:
近40万人去哪儿了?
——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探析

本报记者孙海涛
  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宝鸡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按下了“快门”,一张全市“大合影”新鲜出炉。
  这张“大合影”精准而客观地“拍”下了全市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为完善全市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大合影”蕴含的数据中,“全市常住人口为3321853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16731人相比,减少394878人”,这一数据,成为此次人口普查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近40万人去哪儿了?”看到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这句话成为很多人的疑问。这一疑问背后是一连串的问题——宝鸡发展这么快,咋就没留住人?长此以往,宝鸡人口红利会不会“乏力”,继而影响城市发展的后劲?……
  这些疑问,处处流露出对城市发展的关切与期盼。实际上,如果我们以“解剖麻雀”的思路去细致审视“近40万人去哪儿了”的问题,就会得到一个更客观、更翔实、更准确的答案。而这一答案,正是事关宝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常住人口数量相较2010年的普查数据,足足少了近40万人。这些人都去哪儿了?在业界看来,这其中存在着“美丽的误会”。2020年,我市户籍人口为374.51万人,与2010年宝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户籍人口381.09万人相比,仅仅减少了6万余人。业内人士表示,将人口自然消亡、户籍流动等因素考虑进去,宝鸡户籍人口减少的幅度非常有限,波动基本上在正常范围之内。
  ●虽然宝鸡的常住人口总量在减少,但少的部分主要是农村的常住人口,城区、县镇的人口是增加的,这也符合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人口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在宝鸡现阶段,这样的常住人口减少,部分农村人口去市外打工就业,对于增加收入及乡村振兴有积极的意义。
  ●我市就业人口在三个产业间的分布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呈现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换句话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收入,成为城市吸引农村人口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重视人口数量,但更要重视人口质量;要重视外延式扩大生产,但更要注重内涵式以科技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人口数量和一个地方的发展有联系,但在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口数量对一个地方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是唯一的和决定性的。因此,在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地区,虽然人口数量不一定很多,但他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均消费能力、收入水平等都远远大于人口数量居多但发展滞后的地区,就是因为他们的人口质量、发展质量、科技进步程度和落后地区大为不同。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这次普查统计数据上看,我们常住人口总量是下降的,这说明宝鸡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面向未来,宝鸡发展的“路线图”已经绘就。“一四五十”战略正在成为宝鸡举市一致为之奋进的目标。今天,宝鸡这座西部明珠城市,正在各个方面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未来的宝鸡,注定在城市的经济硬实力与环境软实力等方面“吸粉”无数。
  “大合影”中究竟少了谁?
  “众人拾柴火焰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人口红利。然而,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常住人口数量相较2010年的普查数据,足足少了近40万人。
  这些人都去哪儿了?在业界看来,这其中存在着“美丽的误会”。
  “误会”来自统计标准。记者从我市人口普查办公室了解到,按照国家普查相关规定,“对公民身份证号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方登记的,对外出不满半年和外来半年以上的人口,坚持现住地优先原则,按现住地和户籍地进行排序。”按照这一原则,在统计我市常住人口数据时,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将不在常住人口登记之列。如此一来,作为“打工”大市、教育大市的宝鸡,在“常住人口”这项关键数据统计中自然“吃亏”不小。
  以外出务工为例,这部分人户籍虽在宝鸡,但按照统计原则,却并不在常住人口之列。
  千阳县南寨镇龙泉寺村的人口,就在此次普查中“瘦身”不小。“我们村的土地问题很具体。”该村党支部书记吕勤生告诉记者,全村228户857人,包括200余亩山坡地在内,土地只有1170亩,人均土地不到1.37亩,夏种玉米冬种麦,一亩地能收入几百元就不错了。所以,全村将1170亩土地“一亩不留”全部流转给一家农业生态公司后,村里533名青壮年劳力全部走出村子,在上海、江苏、山东、内蒙古等多地务工,该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3年前的不足8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9500元。
  外出务工人员,通常是春节后出门,腊月里回乡,而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也就是说,按照统计标准,龙泉寺村533名外出务工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超出了半年之限,不在此次常住人口统计之列了。
  龙泉寺村只是人口普查中的一个切片,放大到整个宝鸡来看,这方面的数据更庞大。据市人社部门统计,2016年至2020年,我市在外务工的人口分别达到50.68万人、50.72万人、40.62万人、42.85万人和45.25万人,年均达到46.02万人。这些人,虽然是地道的宝鸡人,但是大部分却遗憾地未能进入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大合影”中。
  “常住人口的统计标准,必须‘一把尺子’量到底。”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实际上,农民外出务工等现象,正是推进脱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但标准就是标准,这部分人肯定不能计入常住人口之列。
  农民外出务工是一方面,学子外出求学,适龄青年参军服兵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宝鸡常住人口有所下降。以高考录取学子为例,据我市教育部门统计,2011年至2020年,我市高考录取人数达到26.99万人,这部分人,同样超出了半年之限,不在此次统计的常住人口之列。
  那么,按照户籍人口来统计,宝鸡人口情况又如何呢?记者从我市公安部门了解到,2020年,我市户籍人口为374.51万人,与2010年宝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户籍人口381.09万人相比,仅仅减少了6万余人。
  业内人士表示,将人口自然消亡、户籍流动等因素考虑进去,宝鸡户籍人口减少的幅度非常有限,波动基本上在正常范围之内。实际上,“宝鸡人口十年间减少近40万人”这个说法,只是统计标准下的数字差距。
  人才红利如何“顶上”人口红利?
  我们要重视人口数量,但更要重视人口质量;要重视外延式扩大生产,但更要注重内涵式以科技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人口数量和一个地方的发展有联系,但在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口数量对一个地方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是唯一的和决定性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地区,虽然人口数量不一定很多,但他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均消费能力、收入水平等都远远大于人口数量居多但发展滞后的地区,就是因为他们的人口质量、发展质量、科技进步程度和落后地区大为不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被时间和实践一再证明的真理,同样在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得到体现。
  无论何种科学技术,归根结底都需要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去实现。而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58377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8037人上升为13799人。
  这意味着,随着宝鸡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各个领域的人才将释放出更多的发展红利,而这种人才红利,直接促使全市劳动生产率等硬指标不断提升。
  人均劳动生产率,能够直接反映出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提质增效的高低。统计显示,2020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每年56.66万元,相较“十二五”末的2015年,人均每年增加8.54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也促使宝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和总量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单兵人才”能力提升了,“大兵团”何愁战力不强?
  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就在人才的不断累积和优化中获益匪浅。2012年,该公司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354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而2020年,这两项数字分别增加到581人和21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不断增多,也让该公司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我国近年来先后修建的4条高铁线路最能说明这家公司的发展轨迹。在京津高铁,当时的接触网产品全部被外国企业拿下;而在武广高铁,该公司的接触网产品小试牛刀,接下了20%的高铁接触网产品;在郑西高铁,已经开始全面使用他们公司生产的高铁接触网产品;哈大高铁上,他们已经彻底包揽该项产品。如今,他们的高铁接触网产品在国内高铁领域稳居龙头地位,一些产品甚至走出国门,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才不只在工业领域大显身手,在农业领域同样异军突起。
  “上千亩地,靠‘锄禾日当午’谁扛得住!”岐山县益店镇益锋村57岁的农民孟五长是十里八乡公认的种粮人才,一家四口人,依靠科技和机械化足足种下1100多亩粮田。6月中旬,麦收完毕,两台大型拖拉机开进地里,机器轰鸣中一天能播300多亩地;7月,玉米一竿子高了,大型喷药机开进地里,展开宽达12米的两翼喷药管,一天能打药150亩;9月,青纱帐里,老孟雇来大型收割机和卡车,三天就能完成秋收;国庆节刚过,又是大型拖拉机打头阵,三四天就能播千亩小麦;来年6月初,麦浪翻滚,大型收割机撒着欢儿开进一望无际的麦地……
  孟五长一家人种下的千余亩粮田,来自附近4个村,在乡亲们看来,他这一个人才就足以顶得上三四百名青壮年劳动力。
  各种人才百花齐放,落地生根,让宝鸡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宝鸡人口总体素质显著提升,以公民科学素质为例,科学素质水平从2009年的不到3%提高到2020年的10%还多,增幅达到2.61倍,达到全民科学素质平均水平。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四个领域有了明显变化和大幅提升。具备科学素质的人群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从10年前的12%上升到2020年的30%,突显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宝鸡市科学素质建设重点人群中的重要地位。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的区域性腾飞过程,可以说人才红利对一座城市来说,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放眼宝鸡,如今,国家级研发中心和分中心超过17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超过6个,省市级“大师工作室”超过12个,还有海量的技工人才,尤其是超6万人的高技能人才,以及每年稳定毕业的上万名技工“新兵”,让宝鸡这座城市的人才储备库进一步加强纵深梯度。人才红利正在释放出巨大的产业红利和科技红利,完全顶得上略减的人口红利。
  人口流动大潮中宝鸡如何“吸粉”?
  时代在发展,当下户籍限制的“松动”,使得人口流动更加顺畅,而在人口总量增长速率放缓的背景之下,人口流向何处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前景。
  素有“关中粮仓”“工业重镇”之称的宝鸡,也在这场人口大潮的流动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一场深层次的变革。
  首先是人口区域分布的改变。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894757人,占全市总人口57.04%;乡村常住人口为1427096人,占全市总人口42.9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35.64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5.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增加了15.65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显示,我市就业人口在三个产业间的分布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呈现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换句话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
  业的发展前景和较
  高的收入,成为城市吸引农村人口的重要因素。
  所以说,虽然宝鸡的常住人口总量在减少,但少的部分主要是农村的常住人口,城区、县镇的人口是增加的,这也符合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人口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在宝鸡现阶段,这样的常住人口减少,部分农村人口去市外打工就业,对于增加收入及乡村振兴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生产力布局的转移,对于农村来说,我们现在要做的重点工作就是培训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毫无疑问,人口向城镇流动这一趋势,让宝鸡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更为丰富。更何况,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15-59岁的年龄段人口比重最大,共计达到203.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率为61.3%。同时,全市0-14岁人口为532960人,占比16.04%,比2010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一系列数据表明,当下和未来,全市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为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
  大量的人口涌向城镇,农业生产会不会“乏力”?实际上,宝鸡农业不但没有“乏力”,而且还在不断“发力”。以夏粮为例,今年全市夏粮生产达到87万吨,总产量同比增长2.54%,平均亩产达311公斤,同比增长2.64%,均创历史极值。相关专家表示,土地流转率大幅提升以及机械化广泛应用等多重因素,正在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松绑”,而这既不会影响农业生产,更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而且农民收入水平也大幅提升。
  人口分布的改变,劳动力价值的释放,也让宝鸡近年来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宝鸡“十三五”数据显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76.95亿元,居全省第三,年均增长6.3%,万元GDP能耗下降1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达到228.22亿元,较2015年增加32.7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09元和14189元,年均分别增长7.5%和9%……
  这些亮眼的数据,可以说都是在劳动力充足的基础上干出来的。全市发展的路径中,“宝鸡车”正驰骋神州大地,“宝鸡产”正热销大江南北,“宝鸡芯”正助推中国智造,“宝鸡减速器”正装备中国机器人,“宝鸡钛及钛合金”正为航空、航天、航海披上“智能铠甲”……
  当然,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这次普查统计数据上看,我们常住人口
  总量是下降
  的,这说明宝鸡吸纳劳
  动力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那么,面向未来,宝鸡又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人口领域“吸粉”呢?
  “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宝鸡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促进人口流入。”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刘辉教授认为,宝鸡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多,具有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现在需要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加快产业升级,适应市场需求。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先进结构材料、汽车及零部件、优势装备制造、特色食品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机器人、生物医药与健康设备五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数字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聚焦产业链打造,在打造陕西省高端制造业基地和全国装备制造业名城基础上,努力将宝鸡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刘辉同时认为,相较于西安,宝鸡在人口领域“吸粉”,有劳动力成本低,技术工人、蓝领资源丰富,地价和房价也比较低等优势。宝鸡需要在招商引资等领域,重点发展实体性制造业,如此一来,就能和西安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从而对人口更具吸引力。
  面向未来,宝鸡发展的“路线图”已经绘就。“一四五十”战略(“一”是总体目标,即围绕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把宝鸡打造成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持续提升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区域辐射力、文化影响力、环境吸引力;“四”是战略定位,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装备制造业名城、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美丽幸福城市;“五”是主要路径,持续提升产业聚集、物流枢纽、人文凝聚、对外开放、综合服务五大功能;“十”是具体任务,全力建设十个区域中心)正在成为宝鸡举市一致为之奋进的目标。今天,宝鸡这座西部明珠城市,正在各个方面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未来的宝鸡,注定在城市的经济硬实力与环境软实力等方面“吸粉”无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大点名”,给宝鸡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数据,其反映出的深层次含义,也为宝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向未来,宝鸡信心满满,正在以高度的使命感亮出自己的答案——大国点名,宝鸡能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