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交通运输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综 合
标题导航
|
方言走红背后的文化思考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该教孩子说方言吗”“宿舍里最难懂的方言”“一个字代表你的家乡方言”……最近,在微博话题榜上,这些与方言有关的热搜阅读量全部过亿。与此同时,以方言创作并传播的文学、音乐、影视、综艺等作品也深受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喜爱,各种方言在短视频平台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我们不禁要问,方言还是“土气”的象征吗?“方言”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方言走红背后的文化思考
本报记者于虹
方言走红网络受年轻人喜爱
最近在刷短视频时,你一定刷到过《大风吹》这首歌,这首歌在全网播放量突破百亿,单日分享量最高达到了6000万。特别是用广东话演唱的副歌“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让很多人一听就忍不住跟上哼唱起来。
其实,在音乐作品中,加入方言的例子不胜枚举,除了《走西口》《信天游》《爱拼才会赢》这些传唱全国的方言歌外,近年来“融合类”的流行歌曲也都大火。
除此之外,在影视剧中陆续出现过诸如《秋菊打官司》《一九四二》《疯狂的石头》《山河故人》等颇具分量的方言电影,张艺谋《有话好好说》里一句“安红,额(我)想你”,把陕西话彻底喊火。而《东北一家人》《武林外传》《装台》《山海情》等电视剧,则多运用“方言普通话”,即改造过的方言,直白通俗也容易接受,与剧作主题搭配得当,带给观众别样的观看体验。
市民王慧敏说:“方言代入感特别强烈,很符合小人物的生活特点,有时候剧中那么一两句台词,就会让剧情有不一样的效果。就像当年苗阜、王声小品《满腹经纶》中那句宝鸡方言‘niǎnià,风浪太大咧’成为经典,也让宝鸡大火了一把。”
其实,真正让方言火起来的是年轻人,大量方言类的短视频涌入网络平台,那些操着各地方言的年轻主播让他们的方言成为表达特色。此外,年轻人玩的“谐音梗”方言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漂酿(漂亮)、腻害(厉害)、内牛满面(泪流满面),像南京等地的方言;灰机(飞机)、灰常(非常),更接近闽南语的发音;还有童鞋(同学),则是广西等地的发音。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方言的运用已经成为文化创作屡试不爽的加分手段。甚至一个平常无奇的作品,哪怕有一小段方言,就可能成为点睛之笔,甚至成为爆品。在网络带来的“泛传播”背景下,特色十足的方言,正遵循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规律,化身为流行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硬实力”。
方言输出是地方优势的外溢
要说影响力大的方言,粤语绝对占据第一把交椅。究其原因,除了粤语特有的发音外,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实力一直领先的珠三角地区,随着自身影响力的扩大,带动了方言潮流的涌动。
改革开放之初,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时髦的粤语歌”称得上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那时,香港是我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香港流行文化席卷中国,港产影视作品的流行,为粤语歌曲的流行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以港乐体系为首的华语乐坛进入全盛时期。
如果说粤语的走红是地方经济的助推,那么东北方言的盛行,就是东北文化大规模的强势输出。从小品到二人转,再到东北题材的影视剧,长期霸屏各电视台的黄金档。
近几年,陕西方言的电视剧也占据一席之地。比如前几年有《武林外传》,近期有《装台》《山海情》。这些电视剧都融入了陕西方言,不仅不违和,而且风格更鲜明,为作品增色不少。播出后,不仅陕西方言引发观众模仿、学习,各取景地也成为大家争相打卡的旅游点。
除了影视作品,音乐创作上,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谭维维结合华阴老腔的作品《给你一点颜色》,让大家看到了摇滚音乐的“陕西唱法”。
这些方言走进大众视野的同时,也为当地引来了一波关注度。
方言能否走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实力。但在传播过程中,方言与其他地域文化一样,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在很多场景中,地方文化也可成功借势方言吸引大批新的关注,扩大地方影响力。
方言背后其实是文化认同
在广东工作多年的宝鸡小伙王建刚说,以前总觉得家乡方言说起来“土气”,可在外工作后才发现,能在身边听到纯正的陕西方言,显得异常珍贵。
其实,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乡音就是家乡赋予自己的乡情纽带,即使家乡的屋舍变了、道路变了、人变了,乡音也不会变。方言就像家乡寄来的一把钥匙,能开启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也承载着人们的乡情和乡愁。
宝鸡文理学院二级教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赵德利表示,方言内含着人们长期以来的共同追求和创造出来的知识、方法与信仰。它的传承,既与历史地理条件相关,也与传播者的当代生存追求密不可分。
今天,家乡方言更显得弥足珍贵,可以缩小彼此间的距离感。而在强烈的好奇和创新意识下,网民集思广益,用方言化的造词方式创造的新鲜词汇,让人倍感亲切。社会发展变化很快,变革中的语言有时就会形成上述壮观而奇特的社会语用状况。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又表现了醒目有趣的心理特点。
早在2016年,我市就启动了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为啥要建方言语音档案?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应龙表示,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就是用最自然的方式,把最地道的方言记录下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方言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很容易让人记住。这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地方文化的传播、地方知名度的提升,都是很有益处的。可以说,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土之情,方言文化也是乡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