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随着2021年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公布,志愿填报大幕正式拉开。面对繁多的院校信息和更多的专业,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无所适从:城市、学校、专业怎样排序?兴趣、志向、前景如何权衡?在这一切争论的背后,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问题:
高考志愿谁的志愿 ?
本报记者祝嘉
    在考点外等候的家长(资料图片)张家旗摄

    考生轻松走出考场(资料图片)张家旗摄

  困惑:乱花渐欲迷人眼
  “三分在考,七分在报。”今年高考前,宝鸡中学学生小王对这句话不屑一顾,而现在,他觉得这句话不无道理:“志愿没报好,考得再高也是浪费;志愿报得好,考得一般也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诚然,成绩是高考的决定因素,但志愿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不过现实情况是,学生们考前大都忙于复习,顾不得考虑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直至考后甚至放榜后,才有时间想一想自己的去向。
  填报志愿不仅意味着选择大学和专业,更意味着规划未来四年甚至更久的人生路径,既要结合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又要结合国家的人才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一些学生而言,填报志愿的难度堪比高考,仿佛一道没有标准答案却丝毫不能出错的论述题。
  石油中学学生小赵说:“备战高考,我们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该干什么老师都会明示,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请教老师。但填报志愿因人而异,老师给不了具体的指导,只能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所以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有一种空前的迷茫和无助感。”
  感到困惑的不只是学生,成绩和分数线公布后,家长们纷纷“勇挑重担”,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减轻压力。孔伟国就职于我市一家私营企业,为了帮孩子填报志愿,他特意休了年休假,一心一意在家研读各种报考政策和招生章程。“填报志愿的门门道道太多,结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以前不关注、不了解,不知道从哪下手,现在搜集来了一大堆资料,反而更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孔伟国说。
  这些天,在各“高考志愿填报辅导班”上,坐满了帮孩子填报志愿的家长。据了解,这类辅导班收费不菲,但为了“不浪费孩子的每一分”,家长们纷纷慷慨解囊、蜂拥而至。不少家长表示,自己也无法确定辅导班有没有效果,但还是抱着“只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坐进来了。
  分歧:横看成岭侧成峰
  尽管近年来,高考“独木桥”的属性愈加淡化,“改变命运”的声音也日趋消散,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仍是承载着广大学生梦想和家长期望的青春竞赛。“最难的考试都挺过来了,一定不能在填报志愿时掉链子。”这是学生和家长们的共同心声,然而,当真正坐在桌前,提起笔来,不少学生和家长又出现了分歧。
  “我就是想学考古!”这两天,石油中学学生小李因为填报志愿与父母剑拔弩张。小李从小喜欢历史,上中学后,受热播的文博类节目影响迷上考古。特别是去年,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毅然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并获得偶像樊锦诗先生签名赠书,带给小李莫大的触动和鼓舞。得知孩子想学考古,小李的父母一万个不赞成,他们认为,学考古专业以后不好找工作,要求她报经济、金融或师范类专业。小李说父母太功利,父母则说小李太清高,双方各持己见、不肯退让,最后干脆不再交流。
  长岭中学学生小周也因志愿填报跟父母争执不下,他一心要去南方求学,想报江苏、浙江或广东的院校,而父母则希望他就近上学,最好是在西安,有什么事情好照应,将来即使留在当地工作,彼此之间往来也很方便。小周觉得,父母关心、疼爱孩子本没错,但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既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也容易让孩子变成凡事靠父母的“巨婴”。而小周的父母则认为,孩子看别人去南方,他就想去南方,实际并不了解那些城市和学校;而西安大家知根知底,孩子方便,家长也放心。
  长岭中学张老师说:“每年填报志愿期间,不少孩子和家长都会产生矛盾,一些学生也因此求助于老师。其实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平衡、不充分。”
  对策:吹尽狂沙始到金
  学生和家长有志愿填报指导的需求,催生了社会上的志愿填报服务机构。近年来,这样的机构越来越多,收费也越来越高。但是,这些宣称有“大数据分析”的机构,无非就是对历年来公开的数据和信息做了集成,然后进行优化分析和友好展示,并没有所谓的“内部”“独家”成分。
  张老师表示,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出现,也提醒教育部门,在加强行业监管的同时,出台政府层面的志愿填报指南,让学生和家长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有辨别、有取舍,从而能更高效、更精准地填报好志愿。“这项工作做好了,既能让更多的孩子走进理想的大学、学习理想的专业,也能减少因‘所学非所爱,所干非所学’而造成的人才浪费。”张老师说。
  我市一所重点高中的高老师透露,每年高考结束,他们都会收到许多院校招生老师打来的电话,问他们有没有举办高校招生咨询会,其中不乏一些“双一流”院校,然而遗憾的是,他们从未举办过类似的咨询会。高老师说,教育部门能不能牵头,每年高考后举办一两场高校招生咨询会,在学生和院校间架起一座面对面沟通的桥梁。
  我市退休中学教师吴志新建议,高考志愿是学生的志愿,因此,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了解向往的城市、学校和专业;同时,要注重学习志愿填报知识、掌握院校招生规程,避免人云亦云或意气用事;此外,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应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作为家长,要跳出来看待填报志愿这件事,告诉孩子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重要,但不足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人生,当理想与现实有落差时,要坦然接受、积极应对;而在与孩子对话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说教、命令,应该用商量、建议的态度沟通。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