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谱写乡村和谐曲
——宝鸡高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魏薇
  从城市向乡村进发,越走绿色越浓,乡村宁静、质朴、优雅……乡村是一面镜子,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延伸。
  宝鸡高新区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加大对乡村的反哺。自2010年开始托管马营镇、八鱼镇等6镇86个行政村后,实施了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镇建设等行动,用环境美影响人、丰富活动振奋人,老百姓在宜居宜业的农村,素养得到提升,奔生活有了动力,精神文明建设又激励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美丽乡村内涵式发展。
  向美而生乡村文明添光彩
  夏日,走进千河镇底店村,风和日丽、鸟语虫鸣,几位老人围坐石盘前对弈,孩子们你追我跑在玩耍,一派诗意的田园景致!
  底店村地处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是省级“文明村”。近年来,该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从清理公共空间、整治房屋外立面,到铺设柏油马路、打造景观绿化带,全村呈现出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新面貌。
  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勤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他们建花坛、栽绿篱、装路灯、粉墙壁,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种植石楠、银杏、白皮松等,新增绿地面积3000平方米,全村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环境乱,人心散;环境优,人向好。搞好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面貌发生改变,群众满意度、幸福感逐年提升。三年来,高新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强化领导、及时部署、建立机制、分级推动,成效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实现辖区所有行政村通公路、通动力电,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村庄绿化全面覆盖。
  垃圾处理,措施得力。按照户分类、村收集、委托清运与集中填埋相结合的原则,高新区为农村配备垃圾车、垃圾箱、垃圾桶,做到环卫设施配备全覆盖。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模式,提高垃圾利用率,减少垃圾外运量。
  在磻溪镇党家堡村的人居环境积分超市,村民刘大爷攥着50积分券,高兴地在货架上挑选着物品。他说:“把自家收拾亮堂,就能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实行积分奖励制度,提高了村民爱护环境卫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星级户、“五美两好”家庭不断涌现,“你家今年评上了,我家明年也要当先进”,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绿树摇曳、花朵绽放,为乡村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三年来,全区清理“三堆”6000余个、清理生活垃圾3900多吨、种植绿化树2.1万余株、种植花卉9720平方米,创建美丽庭院286个,涌现出了底店、温泉、清庵堡、双基堡、八庙、西崖等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
  村民在整洁的环境里生活,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发生着变化,垃圾不乱丢、出门穿整齐、语言显文明……人的素养提升后,精气神倍增,乡村文明添了新光彩。
  丰富活动提升综合素养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丰富的活动载体。高新区注重党建引领,支持各村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依托村史馆、家训馆等德育教育基地,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唱红歌、颂英模、讲党史、忆村史等活动,群众在党员的带动下,于故事中获得正能量,于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在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中,汲取发展的力量。
  磻溪镇党家堡村坐落于秦岭北麓、渭河南岸,是吉利汽车项目建设所在地,被称为“吉利后花园”。村党支部书记王录生告诉记者,当时土地被吉利征用时,村民配合度很高,为什么村民心能这么齐?王录生觉得,这和村上长久以来开展丰富的活动、注重用文化滋养人心有关。
  党家堡村有篮球队、锣鼓队、广场舞队,平常举办各种友谊赛,重大节日有文艺汇演。“清明节”期间组织祭英烈活动,农闲时还有广场舞演出,约有1200余村民参与系列活动,在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明事理、知方向。
  “这几年高新区在壮大汽车产业集群上不断发力,产业兴旺,我们村有1000多人在吉利或其配套企业工作。村民学了技能,变身‘产业工人’,村民受益了,自然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得更好。”王录生介绍,村民闫军辉退伍归来,努力融入企业发展,最近竞聘上了吉利厂区的保安部部长,生活再上新台阶。
  高新区结合“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十个一”标准和宝鸡市四项特色工作“10+4”建设标准,认真开展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叫响“我们的节日”活动主题品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主题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紧盯脱贫攻坚总目标,以“扶志六法”为抓手,高新区重点做好结对共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移风易俗”等工作。目前,红白理事会在全区86个行政村中覆盖率100%,村级志愿服务站83所,文化墙、文化长廊、善行义举榜等精神文明宣传平台覆盖率100%;举办各类道德讲堂130场(次),受众30000余人,有效促进了农村群众精神面貌向上向善向好。
  文化传承补足精神之钙
  高新区的农村虽然离城近,但是植根于乡村的文化,在这里并没有消逝,而是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这种接续,让村民精神力量得以补给,从而促进了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一到周末,就想敲起锣、打起鼓,从那振奋的锣鼓声中,抖擞抖擞精神,觉得干啥都有动力。”磻溪镇双基堡村村民闫栓科向记者介绍,村里的高芯社火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村里人世代相传,爱社火、装社火、耍社火,平日里即便不耍社火,也要敲敲锣打打鼓,特别带劲儿。
  双基堡村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劳务输出,这几年年轻人能就近找到工作,所以回村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村庄就有了活力,村民日子过得殷实,在精神层面就有了追求。为了让高芯社火历久弥新,村里组织自乐班,定期搭台演出,平日还要敲锣打鼓练技艺,学这些非遗文化的年轻人逐渐增多,只要年轻人爱,古老文化就能焕发勃勃生机。
  文化传承能给人提供精神力量。党支部书记柏建明介绍,为进一步移风易俗,建设文明新村,村“三委”修订了《双基堡村村规民约》,教育引导群众。目前,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公益为先、相信科学的乡风民风已逐渐形成,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逐年提升。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乡村的美好记忆,源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以此为抓手,辅以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让美丽乡村的文化个性逐渐显现,从而强化人的文化共识。
  马营镇永清村,有一棵960年的大槐树,树下立一石碑,刻有“千年古槐”四个大字。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棵大槐树与永清村的关系,早在几年前,永清村村委会主任翻阅了各种背景资料,编写了300余字的辞赋,将山西大槐树的迁移史和马营镇老堡子的故事融入其中,告诫后人爱惜千年古槐,勿忘家乡,并请巧匠将辞赋刻于石碑上。由于树龄较大,为防止树枝折断,村民们为古槐焊了支架,在大家的共同保护下,这棵大槐树虽然主干有些中空,但仍然枝叶茂盛。
  高新区打造了一批文化特色村,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景,在新一轮乡村振兴大潮的推动下,这里的乡村文明之花将开得更加艳丽!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