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阳坡川的诗意
◎马宇龙

  马宇龙:1971年1月出生。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甘肃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甘肃省第六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诗集《瘦弦流响》《大风过耳》、散文集《穿过血液的河流》、长篇小说《山河碎》《江河谣》《楼外楼》等,获甘肃省第六、七届黄河文学奖等。
  圆圆的草编垫子,大的两个,龙纹鞭痕凹凸有致,交错起伏,盖住了两只缸,一只用来装面,一只用来贮水。小的两个,放在红漆柜子上,一个装着花卷,一个盛放苹果,小小的房子里因为这两对手工制品而显得与众不同。这是我的帮扶户杜菊梅的家。来之前,我对她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六十六岁的杜菊梅,三十年前丈夫不幸亡故,三十年来,她一人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分别成家立业。本该颐享天年,去年一场大病,让她在鬼门关走了一遭,高额的医疗费用把她拽入了贫困的深渊。走在路上,我准备了一脸的同情和一肚子的安慰,没有想到,这个简陋的小房子里这两个精致的手工草编,让我看到了她成长的世界。她说,没事的时候她就编草编,有活儿在手里,病痛啥的也就忘了。在庄浪县的广大农村,每个家庭的女人都有掐草辫、编草编的传统,她们从麦熟季节就开始收拾小麦秆,储备材料,当然,这些闲情逸致多属于现世安稳的女人们,一遇风吹草动,屋漏家殇,岁月不再静好,这些手工活就会被弃置一边。去年是脱贫攻坚冲刺清零年,挂牌督战,攻破壁垒,压力下移,这些豪横、生猛的字眼凸显出扶贫对象脱贫的艰苦卓绝,让人很容易把他们理解为脱贫路上的“硬骨头”和“拦路虎”,而当走进杜菊梅的家,看到她的生活,发现这个细节,让我一下子对决战脱贫攻坚有了足够的信心。这一对草编就像是一双触摸庄稼的眼睛,田野上所有逝去的风景,都被它们照亮了。
  走出院子,门口一畦菜地是新开垦出来的,刚刚栽植的各样蔬菜苗子长势良好,欣欣向荣。我在菜园墙角看到了一簇新栽植的竹子,郁郁葱葱,别具风情。她说,这是她前两天从下面的人家地里移栽来的。想起苏东坡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个挂牌督战户,她的生活是困顿的,可是她的心灵却是饱满的、有诗意的,有了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就没有理由让乡村凋敝。我想,这就是她摆脱贫困、走向美好生活的原动力。
  把目光从那簇竹子上带着几分不舍移开,我沿着上上下下的缓坡小路,去另一个挂牌督战户孙现明的家。还没走到他家的大门口,我就远远望见了一棵国槐,枝叶繁茂,高大巍然。国槐不奇怪,奇怪的是它的躯干上覆满了爬山虎,叶片纷繁,簇拥在一起,从根部一直攀缘到了树梢上,负势竞上、力争上游的姿态让人感奋。未到孙现明家,我就已经看到了他的杰作以及这个杰作背后所蕴含的那种不甘落后的生命意识。孙现明是个有功劳的男人,他培养了三个读书郎,第一次看他的资料,这一点就为我所挂怀。他供给着一个大学生、两个高中生。大学生读大一,学的航空运输,高中生一个读高三、一个读高二,高二的最近月考,考了五百八十分。听说我要来,孙现明早早就出门迎接我,握手间,说,我们自己把日子没过好,把你们干部害完了。看着他一脸的惭色,我说,谁家供三个学生日子能不紧巴?一问,他和我同庚,同一届的高中生。难怪他对孩子的教育这么看重,这个年纪的高中生在偏僻的乡村为数不多呢。他告诉我,当年把书没念出来,外出打工,落下风湿病,干不了重活,就想着咬牙也要后人们把书读出来,有个出息。现在老婆在城里陪读,他在家里养牛。说起扶贫政策,他一连说,三个孩子的学杂费都免着,高中生每年还有两千元的助学金,老大上了省里的大学,还领五千块呢,就是自己身体不争气,给国家添麻烦了。这几句由衷的话,袒露了他真诚而朴实的心态,他也想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可是不幸因病、因学跌入了生活的低谷,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丢掉自强不息的品质,在他内心里,他想凭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到人前头去。我想,这才是彻底摘掉穷帽子、振兴乡村的根本所在,真正的扶贫不是“要你富”,而是“我要富”,所有的小康都是自己干出来的。看他的牛圈,几头牛被他养得精精神神,红光满身,带着对新生活的希冀,他们的劳作从未停止。
  出门来,我再次瞩目那棵覆满爬山虎的国槐,心中信心之帆顿时张扬。在他的大门边上,我又留意到一个玉米芯子堆起来的垛子,小山一样,整整齐齐,一律小头朝外,像是用机器裁过一样,齐刷刷的,构成了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显然,这是一双手一个一个摆出来的,这个有严重风湿病的男人,把凡俗又艰辛的日子过得如此富有诗意。我第一次感到这些玉米芯从庄稼里饱满地带给我劳动的温暖。这样的温暖,鼓励着我们这些从事文学艺术、整天疲惫于名利的人,怎样去面对不幸与困顿。固然,贫困是落后的,而贫困之中的努力与用心的经营,却是美好而打动人心的。
  时隔一年的今天,再来阳坡川村,我有了新的触动。阳坡山川像一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叠叠的梯田,绿意葱茏,苹果花儿开得灼灼,这是阳坡川春天的妆容。尤其甬道院落,变得干净整洁起来,家里的土厕所都改成了水冲式的,门口用丝网围成的小花坛里不时有芍药探头出来,香气撩人。生活中这些平常与微小,竟一律泛着高贵的光彩。出村的路上,偶遇去年帮扶的脱贫户老石,他的眼睛不好,但听觉敏锐,凭声音他听出了我。他正在拉着车子清理村路上堆积的树叶和柴草,他说,村上给他解决了公益性岗位,他也是有工资的人了,他要为建设美好乡村、消除视觉贫困出一份力。老石的行为,也是为了让阳坡川更有诗意。有了阳坡川这些有诗意的扶贫户,阳坡川将要步入的小康也一定是诗意盎然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