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招商专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西秦视点 广告
标题导航
|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思考
用感人旋律传递正能量
文学照亮了他的打工生活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学照亮了他的打工生活
——访岐山籍青年作家张茂
本报记者王卉
那年,《深圳轨迹》即将出版,张茂执意将书名改成了《南方》,因为老家人一说起深圳,都称是南方,在南方打工的他,也觉得新名字更让人亲近。果然,这本记录打工生活的真诚告白,如闯入文坛的一匹黑马,接连获得深圳市第九届青年文学奖、陕西省第五届柳青文学奖的青睐,捧获荣誉的同时,也为张茂的打工生活带来生机。随着《摇晃的时光》《心上的秋千》《左眼沧桑》等多部作品集的出版,这个怀揣梦想“诗意地栖居”在南方的年轻人,近日又将他的感悟装进《南方:诗文志》,以诗与文的精彩对话,诉说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也让他经历了很多事。十多年后,他将这段打工经历,以及后来的奔波生活,都写进了《南方》。张茂说:“当初写日记只是想如实记录一段自己的经历,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如今看来,张茂的“无心插柳”竟意外收获了一片“绿荫”。与他人单调的打工生活不同,张茂这些年坚持写日记,为自己生活开辟了一处芳草地,也为文学创作留存了可观的“库存”,每天的喜怒哀乐都被他装进日记本,像是一个容器,装下了他的一段人生。
日记是张茂对家乡的怀念,也是一种延续。他多次说起自己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全是得益于他的一位小学老师。当年老师庄重又诚恳地说,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张茂至今记得,老师来检查前,他就手忙脚乱地胡写一阵,摘录课本上的,抄其他同学的,把以前写过的再挪过来写一遍的,应付差事。那时老师的苦口婆心,张茂听得不胜其烦,直到如今,他才深刻体会到老师的话中还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记录打工生活的不易
离开家乡的张茂,做过工厂流水线普工,做过销售,也做过编辑,后来从事文案策划至今。“当我觉得心里有话不吐不快的时候,我就把它写出来,把压抑感从笔尖释放出来。”在张茂的文字里看到,他的打工生活没有轻松和容易,他吃过很多苦,睡过录像厅、电影院,也睡过八块钱的小旅馆,更因为身上只有几块钱,吃过三天廉价饼干,喝过路边水龙头里的免费自来水。生活给了他很多苦难,也给了他不屈、果敢、顽强和坚持。
2010年,张茂怀念祖母的《葬礼》在《散文世界》发表了,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发表作品,心里一阵阵兴奋。祖母是最疼爱他的人,也是他最亲近的人,他在孤独的异乡用文字缓解难以说出口的乡愁。从这一年起,他以“张谋”为笔名,每年通过投稿发表几十篇文章,算是打开了文学的大门。2015年,张茂的《南方》出版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他还参加深圳网络原创文学拉力赛、参评深圳市优秀群众文学评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文学的梦想仍在前方
张茂喜欢泡图书馆,下班吃完饭常散着步去图书馆。遇到喜欢的书,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看,他说:“有些书真的是会让人爱不释手。”他不仅看关于爱情的书,也会看一些闲适的小品文与外国名著,当然还有国内文学大师的作品,像郭沫若的、老舍的、巴金的、三毛的、王小波的,还有贾平凹的。阅读中,他对两种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是富有乡土气息描写人间烟火味儿的书,另一种则是描写普通人生活的。他喜欢阅读,从书中见识到了文字的魅力。
一本好书之所以能引起阅读兴趣,是读者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与其思想融合的文字,通过文章的字面深入内核,这是读者与作家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张茂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引发更多人的阅读兴趣。他谦虚地表示,自己算不上一个勤奋的写作者,但对写作仍有一份热爱与执着,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许多想法都不能如愿,但梦想仍在前方召唤着他。他说:“我如实记录自己的一段打工经历,并没有想到它能走多么远,这本新书对于我今后的写作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写作于我,已经是生命的一部分了。”
日记是对家乡的怀念
1999年8月,张茂离开老家岐山安乐,南下深圳,如许多同乡一样开始了打工生活。他最初在工厂流水线上干活,每天除了喧嚣的车间,就是杂乱的集体宿舍,这一年多的南方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