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青年作家王英辉观《觉醒年代》:
青年有担当民族有希望
本报记者王卉

  “观看央视大剧《觉醒年代》时,我脑海中时刻跳跃着‘青春’这个字眼。”从第一次电视机前的关注,到电脑前的二刷、三刷,这部电视剧让屏幕前的青年作家王英辉深深折服。屏幕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再也不是之前教科读物、历史书籍中那一串串的名字,这些年龄处在二三十岁的青年,正用自己的目光瞻望着一个蓬勃的中国,用自己的肩膀担负起一个民族的希望。
  剧中时间自1915年至1921年,跨度只有六七年,而此时的中华大地正经历着一场惊天巨变。电视剧十分注重细节的摄取和温情的表达,这给王英辉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样的拍摄使得剧中历史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颇具个性。剧中场景有铿锵有力的宣讲、有面红耳赤的争论、有雨中的慷慨陈词,王英辉表示,以小见大的情节展现了苦苦挣扎于积贫积弱的沉沉黑夜里的那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新旧理念交锋中,以青春之气魄、青春之睿智、青春之担当,冲破封建教条的禁锢,在迷茫中敢于争执,在困顿中勇于辩论,在
  青春之气,万古长青。青春年华里,这群青年无畏无惧,虽深知一己之力有限,但从不妄自菲薄。他们心怀天下、放眼全球的胸襟,造就了他们成为觉醒年代的弄潮儿。王英辉认为,有觉才有醒,没有人是天生的先知先觉,最早接受马列主义及新文化影响的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毛泽东等人,都是从自我觉醒开始,进而唤醒身边的一个个有识之士。家国前途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不可撼动的第一位。“中国的道路在哪里?究竟怎样可以救中国?”剧中人物的扪心自问,王英辉也曾多次问过自己该如何做,他设身处地地思考结果,便是把握这青春年华,在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青春时节,追求梦想、努力奋斗。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