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我市“三农”工作发展巡礼
  本报记者王怀宇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市以乡村振兴战略总揽农业农村发展全局,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着“三农”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0.1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42.2万吨,小麦平均亩产307公斤,跻身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仅有43.2万吨,小麦平均亩产才74公斤。
  粮食高产,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此,陈仓区虢镇街道高家塄村村民感受颇深,这个村曾经创下小麦亩产612.8公斤的骄人成绩。类似这样的小麦高产示范田,目前全市共有27万亩之多。
  粮食增收管饱肚子,特色农业挣回票子。目前,我市全年水果总产量139.2万吨,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166倍和40倍;奶类产量43.68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766倍。宝鸡出产的苹果和猕猴桃畅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陇县香菇畅销日本、韩国,太白高山蔬菜供香港进澳门,凤县平菇出口美国……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成绩单”,令人欣喜不已。
  全市果品种植面积达到212.5万亩,其中苹果132万亩、猕猴桃62.5万亩;矮砧苹果种植面积全国最大,猕猴桃种植面积占到全省一半、全国四分之一。
  全市存栏奶山羊85.2万只,组建了全省最大的良种奶山羊核心群,拥有全国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莎能奶山羊良种繁育中心,并且存栏和产奶量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蔬菜面积130万亩,其中高山蔬菜27.3万亩,全省面积最大。食用菌生产全省领先,全市鲜菇年产量达到3.63万吨。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68.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72倍,是1978年的101倍。
  新中国成立以来,宝鸡由一个农业大市发展为农业强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
  农业增强了,农民腰包鼓了。2020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89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走进千阳县张家塬镇双庙塬村,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村道上,绿树成荫,三季有花。村民师文奎说:“过去村子乱糟糟的,特别是厕所,总是臭烘烘的,现在不但给每家修了卫生厕所,还新建了两座公厕。”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当前,我市在290个行政村实施了“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全市农村卫生厕所达到45.84万座,普及率达到68.8%。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我市聚焦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农户厕所、村容村貌四个方面,制定发布八项农村人居环境标准,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环境整治标准体系。
  回望历史,再看眼前,宝鸡农业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和传统农业向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随之带来了乡村面貌巨变,农民收入逐年增长,西秦儿女正意气风发,奔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