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在文学的土层深耕
——李明涛长篇小说《旮旯湾》序

  ◎吕向阳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传统文化根脉,包括文坛上空璀璨夺目的星象与轨迹,甚至一些覆盖着厚厚的尘土、被主人撂在墙屋旮旯的“老物件”。老物件身上往往镶有历史传承的基因,厚厚的黄土层往往埋着矿石和宝贝。陕西有好多具有“乡土情怀”的作家,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在自己脚下的土层里刨挖、深耕,用他们的力作立足于现代与当代文坛,成为中国文化之林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摆在我面前的,是厚厚的一本长篇小说《旮旯湾》。作者叫李明涛,笔名叶丛。
  花了几个晚上时间,我把这本24万字的小说看完了。我不好说它与名家、大腕的区别在哪里,但是看得出,它是作者经过长期的积累,而且用心打磨了的。从内容看,《旮旯湾》所记述的没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大事件,可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人物,以及沟沟岭岭、坡坡坎坎发生的事情,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把我们带进了一代人刻骨铭心的那个岁月,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就像大冬天咥了一老碗羊肉泡,令人酣畅淋漓,很过瘾;又像喝了一碗风味独特的麻辣汤,令人回味无穷,很惬意。
  从缺吃少穿到忆苦思甜,从学工学农、回乡务农到恢复高考……一时勾起多少五〇后、六〇后、七〇后难以抹去的回忆。明涛的《旮旯湾》是一部以板块式结构、长焦距镜头记录关中农村特殊年代的长幅卷轴。其中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两个重点人物或者重要事件,脉络清晰,人物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看似独立成篇,却相互勾连,使那些在岁月长河里被湮没的故事、环境、人物呼之欲出,演电影般呈现在世人面前:生产队、知青、麦客、民工、民兵、“娃娃亲”……《旮旯湾》以写实性的表现手法,复现了四十多年前特殊的时代场景,记录了一系列普通人物的传奇故事、爱恨情结,再现了农村青年在逆境中挣拼、与命运抗衡的全过程,展陈了关中西部农村不一样的风土、民情与传统文化。整部作品以农村青年苍狗在逆境中的奋斗为主线,唤起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深厚情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明涛的文字功底颇深,很注重细节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质朴浓郁的民俗风情。麦场里的露天电影、饲养室里的热炕、旷野里的“拉魂调”、民工棚里的开花乱弹,与人物的成长、命运紧紧捆扎在一起,让人赏心悦目,读起来不倦不累。在这本书里,关中农村流行的丢方、挖坑、耍女婿,一茬人忘不了的交猪、看秋、踏墙、炸土,以及小时候亲历过的偷瓜、套狼、捕蛇、逮蝎子……在他的笔下,是那么鲜活、灵动、真切!
  在宝鸡日报社工作那些年,我跟他接触得较多。当时他已经是凌云电器集团的宣传部长,兼着宝鸡日报社《西部周末》编辑,业余时间来报社编稿子、划版。当时编辑不光是组版,每月都有任务稿,他便常以“叶丛”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小说、散文、随笔。报社因为《西部周末》在全国报业闻名遐迩。上世纪80年代,明涛就开始写小说,那时他还是个文学青年。三十出头的他,第一次写了个中篇就被《清明》杂志刊发,之后又被《中篇小说选刊》选载。他可以说是继莫伸之后“陕派”荣登“国家级”中篇小说权威杂志的又一人物,给当时陕西文坛“放了一颗卫星”。“我是当年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学出来的,我的身后总拖着长长的影子——那就是我的农村父母、亲朋好友、兄弟姐妹。”他曾经这样对我讲。我相信他没有撒谎,从这本书里,从主人公苍狗的身上,就能看到他的影子。
  一个身上历史“烙印”太深的人,不管他身处何方,永远也摆脱不了以前那个自己。明涛从不张扬,也不爱出风头,在城市里工作了几十年,担任厂里的中干、当了三十年的《凌云报》总编,如今到了“奔六”的年纪,见了大领导依然手足无措、局促不安。但如若谈及文学,他就像换了一个人,尤其操起笔来,文思泉涌,胆气顿生——三十来岁时,给来宝讲课的路遥递条子,给陈忠实写长信。陈忠实有一次来宝鸡,就当面批评他:宝鸡多了一个不大的官人,陕西文坛少了一个不小的作家!挨陈忠实的“骂”使他下定了决心,也催生出他此前的作品集《苜蓿地》。
  正因为作者身上有农村生活深深的“烙印”,使得《旮旯湾》有血有肉,而且非常接地气。
  我以为,不管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现代主义作品,任何一部小说都是作者在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虚构的结晶。作家没有人生体验就很难写出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扛鼎之作。优秀的作品往往是作家在生活沃土里“深耕”的产物,必须经过对生活的体味、过滤和升华。通过作家独到的视角展示于世人面前的,才能非同一般。只有用灵魂、用心血打造出来的作品,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产生共振,引发思考和回味。纵观当今文坛,著书立作的熙熙攘攘,但真正有热度、有情采、有“人气”的又有多少?明涛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琢磨、喜欢独立思考的人,能在岁月冲刷过的泥沙里淘金,本身就是对生活执着的积累。坎坷与阅历往往是一笔财富——它能使一个人变得成熟、坚强,对作家而言,乃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素材。
  厚重的东西,往往是被时间沉淀了的尤物。作家只有在自己所熟悉的土层里深耕细作、不断地挖掘,这样的作品才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时代的考验和受众群体的考验,就一定会写出拿得出手、对得起读者的精品。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