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瑶瑶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和患者心连心,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赖和认可。”这是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赵思嘉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心血管疾病起病急、变化快,考验医生的判断能力。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活跃着一群与时间赛跑的战士,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判断力,能在最短的时间作出反应,赵思嘉就是其中一位。
1982年出生的赵思嘉,虽然年轻,却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一提起赵思嘉,大家不仅为他勤奋钻研、爱岗敬业的精神所折服,更为他仁心仁术、心系患者的精神所感动。
“为什么学医?这是你最初的梦想吗?”
“其实我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但此后由于我生了几次病,看了几次医生,就觉得医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从那时起我就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
在与赵思嘉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一名教师,一辈子勤勤恳恳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受母亲影响,他从小就喜欢读书。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学医。当时一些亲戚朋友劝他,学医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仅要坐十几年的冷板凳,读一大堆厚重的医学专业书,等到熬出头,从医学生成为医生,还要每天与疾病作斗争,实在太辛苦。但赵思嘉不为所动,从他填报志愿的那一刻起,他心底埋下的学医种子就破土而出了。
时光的车轮碾出一道又一道深深的轮印,在赵思嘉的身后,也留下了彩色的记忆。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硕连读阶段,生活虽然平淡,却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关键时期,他日复一日,乐滋滋地抱着厚厚的书本苦读。
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他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获得证书。当他拿到证书的那一刻,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医学在不断进步,我需要了解最前沿的医学知识,不断提高、精进自己的医术。”虽然获得了医师资格证,但赵思嘉对医学知识的求知欲丝毫没有减退,他决定读博。
让赵思嘉念念不忘的经历,莫过于读博的那段岁月,因为在完成学业的路上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他克服困难经受住了挑战与考验,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苦”和“累”。“读博的艰辛、压力和孤独,难以用言语来描述。”赵思嘉说,可以说实验室见证了他的成长,他一遍遍翻阅文献,从中找科研课题,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课题,通宵做实验,两年半后,却发现实验结果和预期相差甚远,当时自己焦头烂额。“我特别感谢当时努力的自己,其实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是他不断鞭策我、鼓励我重振信心。”赵思嘉说,导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给他“满满的干货”,至今他都对导师心存感激。
2017年10月,赵思嘉一心想回家乡效力,他顺利拿到市中心医院的“入场券”,正式从一名医学生转变成医生。从医期间,在急诊科轮转的日子让他受益匪浅。
为了提高新入院医师的综合素质及临床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市中心医院制定入院前急救岗位轮转制度,规定凡是新入院的医师,必须在急诊科连续轮转3个月以上,要求他们在轮转期间熟练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各类急危重病人的现场救治工作。
刚到急诊科,赵思嘉生怕自己应付不来,内心焦虑不安。在急诊科轮转期间,他对“急”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因为这里“病情急”,需要医生具备快速判断病情的能力。
3个月的临床实践,让赵思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急重症患者时他变得沉着冷静。他从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最后的独当一面,是通过治疗一个个急危病人锻炼出来的。“许多心内科患者不仅有心血管疾病,还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急诊科轮转,对我而言,不仅拓宽了我对疾病认识的广度,还增加了我对疾病认识的深度,让我快速成长起来。”赵思嘉说。
轮转期间,赵思嘉还切身感受到,急诊科的患者及家属“情绪急”。他认识到,在给患者治病的过程中,医生要具备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能力,要呵护患者,做患者的“暖心人”。
对待病人,赵思嘉主张多一些耐心和细心,这样才能理解患者的心。在他看来,每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医生在治病的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故事”,这样才能帮助他们重拾战胜病魔的信心。“语言关怀比药物更重要。”赵思嘉说,他给病人的第一味“药”就是关怀。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开导患者,平时话不多的赵思嘉却经常主动和患者及家属聊天,越来越多的患者把他当成知心人。
5月7日早晨,明媚的阳光洒在心内科的病床上,赵思嘉边给患者查体,边挨个询问。“大娘,现在还胸闷吗?一定要多喝水。”“大伯,今天气色看起来不错。检查报告出来了,别担心,没什么大问题,过两天就能出院了……”一遍遍地询问,一遍遍地叮嘱,是赵思嘉与患者之间每天的沟通方式。
采访结束之际,赵思嘉说:“今后我将在医学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多给自己一些信心,多给患者一点耐心,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