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文化周刊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广而告之
第08版:专 题
标题导航
|
红色泥塑讲党史
千年铁匠木成网红
用老手艺留住记忆
用画笔讲活革命故事
青年画家绘10米《百鸡图》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玻璃丝编织小物件
用老手艺留住记忆
毛丽娜
“美丽迷人的孔雀、翩翩起舞的蝴蝶、立在枝头的喜鹊、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正在和白骨精打斗……”这些栩栩如生的手工艺品所用的原材料,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起眼的玻璃丝,而赋予这一根根玻璃丝灵魂的人,就是家住市区清姜东六路祥和小区的张芳的母亲王书香。
走进张芳家,客厅摆放着一个玻璃橱窗,四层展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玻璃丝手工艺品,小的有奔跑的小马驹、灵动的小金鱼,大的有七彩之羽的红腹锦鸡和开屏的孔雀,还有洁白典雅、灿如云霞的梅花,以及各种小动物,五六十件,犹如动物在聚会。这些玻璃丝制作的手工艺品令人爱不释手,不禁赞叹创作者精湛的手艺。
张芳告诉笔者,她母亲1944年出生,童年时代生活在山东,从小在部队大院成长。张芳的外婆年轻时心灵手巧,会编织、绣花……在外婆的熏陶下,她的母亲八岁开始就会编织各种小动物,十岁时随父亲来到宝鸡生活,后来招工到长岭机器厂工作。
回想往事,张芳依稀记得,母亲工作之余,经常到离家不远的杂货铺买粗的、细的花花绿绿的玻璃丝进行手工编织,那时玻璃丝只要几分钱。来访的亲友对这些玻璃丝编织品非常喜爱,母亲常常是边编边送。“热情好客,性格开朗,这是大家夸赞母亲最多的话。兢兢业业、巧手慧心,这是单位同事对母亲最中肯的评价。”张芳说,“母亲心灵手巧,但凡样式好看的毛衣、造型独特的绣花,她几乎过目不忘,玻璃丝只要在她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小时候,母亲时常用五颜六色的玻璃丝,在一绕、一拉、一钩间,即刻就会变成一件件美妙的手工艺品。我蹲在一旁看母亲做编织,就像看一场手指舞蹈,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起初,张芳的母亲只是做一些小金鱼、小青蛙、小葫芦等钥匙、包、车挂件,后来她经常参加各种培训班,随着技艺的提高,她逐渐编织一些尺寸大、难度高的工艺品,并不断创新花样,她编织的物件越来越受到大家欢迎,也成了厂里的“女艺人”,市上的“民间工艺美术艺人”。她编织的作品经常在厂里参展,还有几次被市妇联选送到省外参展。时常有人前来向张芳母亲请教,只要有人愿意学,她都乐此不疲,手把手教授。
退休后,张芳母亲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手工编织上,通常一件小的物件一两个小时就能编完,而像立在枝头的喜鹊、孔雀开屏等尺寸大、工序复杂的大物件,则要半个多月时间才能完成。笔者看到这些玻璃丝手工艺品存放多年,仍造型不变,张芳道出了其中的缘故。她告诉笔者,因为这些玻璃丝手工艺品最里面一层的框架是用铁丝搭构而成的,外面则是用玻璃丝编织的,这样才能保持造型不变。
虽然张芳的母亲已经去世,但她身上那种干事认真、持之以恒的态度一直感染和影响着张芳。在母亲言传身教下,张芳不仅会用玻璃丝编织手工艺品,而且她的国画画风细腻。张芳的女儿也学习工笔画,每当老师夸赞女儿心灵手巧、有绘画天赋时,张芳不禁想,这或许就是一种传承吧。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