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典籍里的中国》一再刷屏的背后
毛丽娜
    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剧照

    传统文化爱好者在理想国书店阅读典籍

    学生在宝鸡植物园开展花卉类古诗词的户外阅读

    读者在西府书院诵读

  近期,我市中小学校园里古典诗文诵读活动频现;身穿汉服、诵读国学经典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各大书城内国学类书籍销售也很火,传统文化热潮日益澎湃……随着《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的热播,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市年轻人群中日渐升温。
  《典籍里的中国》为何受到热捧?
  最近吸引你的文化节目是哪个?80后市民李燕妮和女儿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典籍里的中国》,母女俩评价,这档文化节目有故事、有带入感,很感染人。笔者采访过程中,多位受访者表达了对《典籍里的中国》的喜爱之情。
  《典籍里的中国》讲《尚书》那一期,令李燕妮印象深刻:《尚书》故事被演员演绎成多个舞台剧,故事场景随着时间线被切换,主持人穿越时空对话古人。舞台上,孔子修《尚书》、伏生一家人护书、孔安国推广《尚书》……一个个画面连接,传承到我们看到的《尚书》。李燕妮说:“读二年级的女儿看到倪大红演‘伏生护书’故事时,哭得跟泪人似的,看完节目,她把自己的书架整理得整整齐齐,并主动要求想听《尚书》里的一些内容。”李燕妮感慨:“好的文化节目,是一个引子,能把孩子引向求知和阅读。”
  怎样让优秀典籍吸引人?李燕妮觉得《典籍里的中国》做了一个好示范。李燕妮上大学时,看到古文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心向往之。工作之后,她也曾买过《史记》《诗经》《尚书》等古典文学作品,但没有坚持看完。前段时间,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李燕妮给孩子买了一套儿童版的《史记》,虽然全篇是白话文,不是那样晦涩难懂,但孩子还是提不起阅读兴趣。
  一天,电视正在播放《典籍里的中国》,李燕妮和孩子看了一会,不经意间发现孩子的表情变化非常丰富,一会儿笑,一会儿吃惊,一会儿沉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李燕妮暗自高兴,典籍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了孩子。
  高新第一小学教师梁倩说:“我也是受《典籍里的中国》影响,最近再次读《论语》,发现这真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对工作、生活都很有用。”梁倩认为,《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被刷屏,是因为它的形式足够新颖、有吸引力。它用生动的故事,将晦涩难懂的古籍里面的故事呈现出来,让观众与典籍中的人物形成精神上的同频共振,从而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让人有捧起书再读的欲望。怎样让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人?
  有人说,年轻人不喜欢读典籍,事实上,我市许多年轻人正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亲近优秀传统文化。
  前几天,宝鸡植物园盆景园内举办了宝鸡汉服社第二届古韵花朝节。一群穿着传统汉服的女子,或在石径上撑伞缓行,或在回廊上闭目沉思,或在池塘边俯首作诗,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古风古韵。当天还有诵读诗词、古筝合奏、汉服展示秀、投壶竞技、空竹比赛等,这些传统节目吸引游人纷纷围观拍照。宝鸡第一中学女生容思妍说,穿汉服活动有意思,不仅觉得自己可以美美的,还可以切换身份,想象自己是汉代一名擅长诗词歌赋的才女,这种感觉挺好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汉服的历史,让自己懂得修身养性,模仿古人那种文雅、风度翩翩的气质,更加激发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宝鸡市国学研究会理事、植物园双语阅读国学班的郭晓娟老师介绍,十多年来,自己都会带领阅读班的孩子们进行户外阅读,自愿、主动参与阅读古文的孩子很多,阅读班累计举办读书活动上百场。每周六清晨,植物园的绿荫下、凉亭处,都会如约传来琅琅的读书声。郭晓娟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求知和阅读的欲望,只要花点心思,选择孩子们觉得有趣的方式,他们就能够很快加入其中。传统教育讲究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国学教育在任何时期都有用。”
  笔者了解到,目前,我市部分中小学受《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影响,都以丰富的形式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金台区十里铺中学已承办了多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近日,千阳县西新幼儿园的小朋友韩浩杨一板一眼地诵读古诗,读完后和同学们开始表演情景剧。园长沈宝军说,幼儿园老师每天都要带领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表演情景剧。沈宝军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孩子的一生都大有裨益。
  每逢周末,我市的国学诵读爱好者便会聚到一起,到渭河公园、炎帝公园、休闲广场等休憩地诵读《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如何让枯燥的古籍鲜活起来?
  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的不断发展,虽说阅读的丰富性和便利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但也阻碍了很多人接触、了解经典,有人觉得阅读经典枯燥乏味。《典籍里的中国》受热捧现象告诉我们,人们并不是不喜欢优秀典籍,而是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方式。如何用生动的形式去挖掘、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使古籍鲜活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典籍里的中国》一再刷屏的背后,是市民内心对传统文化日渐浓烈的喜爱之情。近日,笔者在市区万邦图书城、宝鸡书城等书店采访时发现,随处可见翻阅、购买古典书籍的群众。万邦图书城负责人介绍,今年第一季度书店里《论语》《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书籍销售可观。
  宝鸡读风诵月社社长、国学汉文化礼仪导师张建红建议,诵读国学经典要想长期、良性发展,还需要借助良好的形式方法。郭晓娟建议,可以通过扩展阅读空间的办法来吸引年轻人阅读经典,比如从室内走到户外,通过情景交融立体化的设计,增强孩子对古籍的感受力。比如形容春天的诗词,就带孩子去户外的花丛旁、树荫下、麦田旁,在鸟语声中,进行户外情景阅读,使学生的情感与古籍中的文章达到共鸣。比如阅读珍惜粮食的古文,可以在学生开饭前,讲述植物生长的复杂过程,紧接着阅读《悯农》等诗词,从而让孩子在心理上对珍惜粮食有真切感受。
  如今,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语文教材都增加了传统典籍相关内容。渭滨区新民路小学语文教师赵旭红说,在教学当中,会给孩子们安排经典古诗词诵读,讲述经典书籍里的人物经历,演绎古籍里的小故事,许多古代先贤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遇到晦涩难懂的篇章,赵旭红会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引导孩子们假设情境,自己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从而感受古文传达的文化信息。
  现在的文化节目热、古文阅读热,都在向我们传达一种信息: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也日渐新颖多样,正通过更契合当下人们兴趣点的有趣方式来到我们身边。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