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甘薯刘的故事
图/文本报记者卢志平黎楠
    做起试验来一丝不苟

    认真记试验笔记

    育苗大棚就是刘明慧的“办公室”

    铺地膜丝毫不敢马虎

    和村民一起品尝“新成果”是刘明慧(中)最开心的事


  “你们单位有个叫‘甘薯刘’的人吗?我们是西安鄠邑区人,想请他赶紧帮个忙,我们村的甘薯得了小叶病!”4月20日下午,岐山县城下着小雨,位于县城的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来了两个外地农民,急着要找“甘薯刘”。
  说起“甘薯刘”,大伙都知道说的是刘明慧,他是宝鸡市农科院的推广研究员。刘明慧仔细看了两人手机上的甘薯苗样子后说,要给大棚多通风、少浇水,这样能缓解甘薯小叶病的进一步发展。
  宝鸡农科院一个研究员,外地农民为何慕名来找?刘明慧今年57岁,1984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已37年。他带领农科院技术人员,先后从事高粱、谷子、甘薯等品种选育和栽培研究工作,尤其在甘薯项目研究上造诣很深。他入选我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获得国家、省市殊荣30余项,在2017年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甘薯刘”的名声远播省内外。
  与刘明慧接触过的人知道,他的心思几乎都在甘薯研究上。“咱就是研究甘薯的,学不深、弄不精就是失职,在这一行干不出个道道,就是白吃公家饭了。”他说。
  早上一上班,他就带上科研助手,开着车往农户甘薯地里跑,查看甘薯生长情况。今年甘薯长势和往年有啥区别,宝鸡甘薯和河南比差距在哪里……夜晚下班了,刘明慧在灯下做甘薯笔记,为第二天的试验做准备。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明慧主持培育了8个甘薯新品种,秦紫薯2号被专家誉为国内“最好吃的紫薯品种”。
  在大家眼里,“甘薯刘”就像个忙忙碌碌的农民。凤翔区虢王镇虢王村甘薯种植大户侯五周说:“老刘一年四季一身工作服、一双运动鞋,今天在凤翔农户地里看苗子,明天又去西安培训农民,常年和甘薯打交道,这不是农民是啥!”其实,农户这么说,就是因为大家都爱“甘薯刘”和他的技术团队。在田地里,农户一看到刘明慧带领的科研人员,就拉着他们到家里喝茶,而刘明慧也把所学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农民,受到了宝鸡及西安地区甘薯种植大户的好评。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宝鸡甘薯做到全国,帮助更多的农户增产增收。”刘明慧说。近年来,刘明慧和他的科研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个人被聘为陕西省甘薯产业“首席科学家”,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被评为“最美科技推广人”等,其科技成果获全国丰收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刘明慧和他的科研团队培育的秦薯5号已成为陕西省主栽品种,在我省累计应用推广4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5亿元。
  刘明慧在甘薯研究之路上,正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