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西秦视点·广告
第04版:文学周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时代楷模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共党史知识问答》
红色土地上的道老汉
第一书记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红色土地上的道老汉
——《乾坤道》后记(节选)
◎吴克敬
那首《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的信天游,是我孤身一人走进志丹县一条又陡又深的荒山沟里听来的。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毛泽东主席为刘志丹将军的题词,可能是吸引我来陕北总要去志丹县的缘故吧。有一次上到陕北的志丹县,半路上看见一道沟里林草丰茂,就走了进去。我走了多半天的路,天黑下来,借宿在一户人家的窑院里……许多回上陕北,我就都是这么任性地喜欢一个人走,走到哪里黑了哪里歇,哪里饿了哪里吃。而陕北的老百姓还就有这样的气度,对外来的游人,很是信任,他有一口吃的,你来了掰一半送你吃;你身子困了,土炕上有你伸腰展腿的空地方。我到的这家窑院,只有一位花白了头发和胡须的老人。老人家无私地接待了我,晚饭时竟然不顾我的劝阻,给我还杀了一只羊。我坐在他家的土炕上,敞开了肚皮,大吃一顿羊肉后,就在还未撤去羊肉的土炕上拉起了话。拉的话我没有记下多少,但他冲口唱出的一曲信天游,实实地把我是冲击上了。
老人家先是在炕头上哼唱的,我听得兴起,就拉着老人家到窑院里唱了。
在窑洞里哼唱是一码事,在窑洞外的窑院里吼唱是另一码事。同样的曲调,同样的词句,在窑洞里唱,瓮声瓮气,让人听着有种没来由的压抑感。而站在窑洞外来唱,时空发生了变化,白亮亮的月光,灿闪闪的星光,交相辉映,照射在宽阔幽深的山沟里,还有老人家身上,就特别与众不同,我被他震慑住了。感慨他的吼唱气势非凡,野声呼应着野气,似乎天也在和,地也在应,一字一句,都如锋利的箭镞,从老人家的嘴里飞射出来,直刺我的心肝……我听了一遍,听得入迷,就央求老人家把这曲信天游再唱一遍,说我要学下来,记在心里,想唱的时候,也能像老人家一样唱出来。
老人家满足了我的请求。不过他在重唱这曲信天游的时候回了一下他居住着的窑洞,再出来时,让我看着他时,发现似乎不是他了。老人家的头上扎了个陕北人爱扎的白毛巾。有了白毛巾的衬托,使他看上去雄伟了一些,也浪漫了一些。他腮帮子一鼓,即是一声冲天的吼唱,当下响彻了夜色中的高天,还有大地:
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
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
三月里桃花满山山红,
世上的男人就爱女人。
……
唱出这曲信天游的老人姓白,我在他的窑院里住了一夜,到第二天走的时候,想要知道他的名字,他却没有告诉我,说我记得陕北山沟沟里有个白老汉就行了。
这个声音沧桑洪亮的白老汉,仅一曲信天游就把一个热爱文学的我,像是兜头砸了一闷棍似的,让我对于文学,有了一种不可言说的醒悟。后来我参加文学界的采风活动,把我在白老汉嘴边学来的这曲信天游,学着唱了出来,从此便成了我参加文学采风活动时,必给大家吼唱的一曲节目呢。有几次,我在唱了这曲信天游后,同仁们鼓着掌,还建议在陕北寻块石头,把这曲信天游里的四句歌词,镌刻上面,送到联合国大厦前的广场上,找块显眼的地方竖立起来,让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无论天气多么极端,是都必须“人爱人”的;而且无论天色多么浪漫,是都必须“男人爱女人”的。
我感动白姓老人家那曲信天游的立场与力量,不仅壮大着我文学的底气,还壮大着我生命的追求。游历在陕北的山山梁梁、沟沟峁峁里,我总有机会认识如白姓老汉一样的人。譬如米脂县的杨家沟,有个与我的家乡扶风县名字一样的镇子,即扶风镇。对陕西文学作出很大贡献的张艳茜女士,那时候在米脂县挂职。她招呼了十来个同道,在米脂县采风,安排大家去了那里。我好奇扶风镇的存在,与他们大队人马脱离了一阵子,在镇子里遇到了一位老人,便从“扶风”两个字说起来。说得开心,就还说了我在志丹县听那位老人家唱的信天游。结果他听着,也极熟悉地跟嘴把那曲信天游的后一段唱了出来:
天上的星星排对对,
人人都有个干妹妹。
骑上那个骆驼风头头高,
人里头就数上咱二人好。
这位老人唱了这曲信天游的后一段后,与我拉起话来。他先说了我关心的“扶风”二字。我听着始知他们扶风镇的确与我们关中平原的扶风县血脉相承,是一家子哩。明末清初,他们的祖先为躲祸乱,从故乡扶风县来到这里,开辟了这里的扶风镇。老人家这么说了后,加重了语气,说了这样两个字。
老人家说:道道。
老人家说:人这一辈子,是要讲道道的。
老人家说:就像信天游里唱的那样,人爱人,就是道道。
老人家说:男人爱女人,就是道道。
老人家与我一个姓,我们认了一家子。后来我还去过一趟扶风镇,找了本姓老人家,知晓他有儿有女,儿女们通过自己的奋斗,都搬进城里生活去了。他的儿女,是都孝顺的,都要把老人家接到他们身边去,让老人家享清福的。但老人家说他不是会享福的人,在儿女的身边住上几天,就要回他山沟沟的窑院来,住进他冬暖夏凉的窑洞里。为此,老人家又说他的道道了。
老人家说:道道。
老人家说:这是个甚道道呢?
老人家说:故土难离。
我在陕北的山山梁梁上走,在陕北的沟沟峁峁里翻,走了许多山沟,翻了许多墚峁,见了许多人,在我与他们的交谈中,不断地累积着“道道”两个字,到最后,我是相信下来了,陕北的语言体系里,道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词语。
“道道”二字影响着我,启发着我,感应着我,在我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里,我便蛮不讲理地安排了一个人物,他叫“道老汉”。
道老汉可是那位我在黄河乾坤湾采风时,想要拜见而没有见上的老八路!
确确实实是他了呢。而且还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像他一样的一群人哩。2019年9月中旬,中国作家协会推荐了部分作家参与脱贫攻坚战的现实创作,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领到的任务是陕北采风写作。我走进了那里的“八一敬老院”,想找到那位老八路,与他座谈一会儿。但他身体所限,我便没敢打扰他了。但这里的老八路、老解放多的是,据敬老院的服务人员说,有着二百多人呢!他们住在这里想家了,就回家里去,在家里住得又想来这里了,就去接来,来来去去十分方便。
我在那里竟然意外地看见了那位不告知我名讳的白老汉。我撵到白老汉的身边,他不仅认出了我,还记得给我教唱信天游的事儿。然而也仅如此,我想要从他身上挖掘点创作素材,却又被他淡淡地谢绝语。白姓老人家拒绝的词汇,依然是他说给我的那两个字。
白姓老人家说:道道。
白姓老人家说:我那点事有甚好说的呢?
白姓老人家说:道道。
白姓老人家说:这里有故事的人多着哩。
确如白姓老人家说的那样,能够住进“八一敬老院”的人,不是老八路,就是老解放了呢!在“八一敬老院”负责人的引导下,一下午的时间,与六位谈吐自若的老八路、老解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恳谈。
他们六人是:
同景飞,九十三岁,志丹县意镇人,原359旅轻机枪手。
孟振亚,九十岁,洛川县石头镇人,原359旅重机枪手。
王步福,一百零一岁,宝塔区蟠龙镇人,原359旅战士。
王乃胜,九十二岁,延川县永坪镇人,原西北局战士。
高志昌,八十九岁,安塞县坪桥镇人,原西北局战士。
李福功,八十八岁,米脂县城关镇人,原西北局战士。
我与他们的恳谈越是深入,“道道”两个字他们说得就越频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叠字的“道道”,可不是陕北人措辞时喜欢叠字叠句那么寻常,其所包含的精神力量,是可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来看待的。
我长篇小说里道老汉是那位不愿具名的白老汉,是“八一敬老院”同景飞、王步福……乾坤湾村里的道老汉,就这么成了我小说里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道老汉是陕北地界心怀“道道”、做人讲“道道”、做事讲“道道”的一种精神综合体,道老汉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
道老汉出现在我的小说里,我倾心书写的《乾坤道》就有了灵魂。
(吴克敬:宝鸡扶风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作协主席,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