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讲解员胡雪:
这里有最动人的爱国情怀
本报记者王卉

  今年清明节假期,参观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游客络绎不绝。作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成为许多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他们来到这里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我们身旁的窑洞车间自1940年开始修建,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竣工,它由24孔窑洞组成,其中7孔长洞被6孔横洞贯通,在地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当年这里是日机轰炸的重点,工人们在窑洞内坚持生产,棉纱棉布运往前线,有力地支持了抗战……”窑洞车间入口前,讲解员胡雪停下脚步,向来自工厂、身着整齐工装的参观者介绍道。此后的一个多小时,胡雪带着大家一步步了解抗战时期那段实业救国的内迁史,一同见证当年的宝鸡人民那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并向参观者解答当年的小县城宝鸡是如何诞生出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别看胡雪当讲解员才半年时间,但她对曾发生在长乐塬的故事了如指掌。主动学习之外,每当胡雪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或不熟悉的历史细节,她总是虚心地向冯驱、张增朝、袁智强等几位特聘文史专家请教。很快,她对我国近代史中那段悲壮的过去有了更深的了解,抗战、难民、流离失所、轰炸、内迁、实业救国、一起干、加油干……一个个原本陌生的名词变得熟悉起来,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中,常让观众热泪盈眶。她讲沿海沿江工厂内迁造就了宝鸡“秦宝十里铺工业区”,她讲1941年4月万枚纱锭在窑洞中开始转动,带动了宝鸡成为著名的“工合城”,她讲当年那些从国外采购的世界先进水平的纺纱机与一个个手工小作坊相互帮持,使得宝鸡近代工业有了飞速发展……
  耳闻不如目见。去年冬天,胡雪遇到了三位老奶奶,她们曾是申新纱厂的童工,老家在河南。因为日军侵略,她们成为难民逃到了宝鸡,在申新纱厂有了一份工作,生活才勉强有了温饱。老奶奶坐在台阶上,说起了当年在工厂如何努力生产,哪怕手被刮伤流血也坚持着,就是因为她们知道,只有多生产棉纱棉布,前线的战士才能多一份保障。看着午后的暖阳照在老奶奶的满头银丝上,胡雪心底涌起一股暖流,眼泪从眼角流了出来。她被这赤诚的爱国之情感动着,她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要好好珍惜。胡雪说自己永远忘不了那天。而在长乐塬,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