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赵一刀”的乡村振兴梦
本报记者孙海涛

  早春时节,千阳县一望无际的矮砧苹果园中,星星点点的苞芽在枝杈间探头探脑,几场春雨后,就能变成一片花海。
  惊蛰那天,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千阳县南寨镇三合村63岁的赵可行带着自己的“兵马”,在一家农业公司车间内摆开了阵势。小山似的树苗前,80多名嫁接工在后“压阵”,赵可行率先“出阵”:二指宽的嫁接刀,“唰”地一个斜削,茬口位置精确,鲜亮平整;“咔”的一声,茬口与接穗精准咬合,严丝合缝;“嚓”地扯过自粘膜,风车般缠绕几圈,接头处“包扎”完毕……不过十几秒,一棵嫁接完毕的矮砧苹果嫁接苗就此拥有了“新生”。客商代表竖起大拇指:“稳、准、快,不愧是‘赵一刀’。”
  300余万棵嫁接苗订单,老赵的队伍要在今春全部拿下。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八九年前,这“赵一刀”还负债累累。他凭啥能杀个“回马刀”?老赵满是老茧的手理一理断枝,说出了一句时髦话:“乡村要振兴,我也得‘振一振’哩!”
  逼出来的振作
  “先看粮,再看房,家里有没有读书郎……”按照这个标准,八九年前的赵可行哪一样也没躲过去。
  看粮食,家里只有10亩苹果园,一亩粮田也没有;看房子,一溜“三十年”高龄的土坯房,土墙老瓦青苔斑驳,屋墙缝隙招风透光;看“读书郎”,家里一子二女中,两个孩子很争气,先后考入大学,但每年开学时,学费都压得老赵喘不过气来,只能靠贷款,甚至借遍亲朋。
  再看家里,老伴宋富霞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重活干不了,二女儿更是让老赵心都在滴血。儿时的一场高烧,夺去了孩子的语言能力,生活也不能自理。求医问药了多少年,钱花了没数,却不见啥效果。每当老赵忙完地里的活儿回家,才刚进院门,二女儿就会咿咿呀呀的又叫又笑,多少次,老赵背着家人老泪纵横。
  村里人替老赵算了一笔账:看家底,拆房卖梁卖不下几个钱;靠打工,一老一小把老赵“拴”得牢牢的;论土地,几亩老苹果园,能弄出几个钱来……
  老苹果园里,都是十几年“秦冠”老树。老赵发狠了,在地里一个汗珠摔八瓣干起来,饿了,啃几口馍馍,累了,靠一棵老树歇歇,铁锨磨破手掌,拿块破布缠缠。他不能歇息片刻,更不能倒下。
  那年金秋九月,“秦冠”苹果挂满枝头时,果价却和老赵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1公斤苹果4毛钱,爱卖不卖。老赵慌了神,但总不能看着果子烂在地里,一咬牙还是卖了。算算账,除去化肥农药钱,连一家人的口粮钱都不够。
  “再不能这样了”,老赵静下心来思量。他觉得,自家要“振兴”,苦干是一回事,还得看准市场,用活技术去“巧干”。
  老赵看准了红富士苹果的市场行情,为了省钱,他买来筷子粗的树苗摸索着嫁接,在他心里,苗子就是他的命根子,也是他的摇钱树,他要把果园当成儿孙养,当成印钞机管。
  树苗一杆子高的时候,老赵挥起斧头,砍倒了那片老苹果园,心里较着劲:“我就不信把这家‘振’不起来!”
  学出来的振兴
  新的红富士苗子一天天长起来了,眼看着亲手嫁接的这些苗子先成“木”,后成“林”,老赵的心一天比一天振奋。
  自己嫁接栽种,这让老赵成了乡亲们眼中的能人。秋收季节,红通通的红富士苹果压弯了枝头,客商在地头给出了每公斤5元以上的高价,老赵心里美啊,接过厚厚一叠人民币,数得哗哗直响,不过一两年光景,就还清了所有外债。
  2015年,千阳“苹果强县”建设开始加速,老赵又敏锐地看到了商机。然而,老赵清楚自己的斤两,他知道,要想把握这难得的商机,必须先“充电”。
  第一次走进县农业部门组织的苹果嫁接培训班,老赵还是有些“心虚”。他拿出特意到文具店买来的硬皮笔记本,规规矩矩坐在台下,虔诚得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
  讲台之上,苹果专家讲得透彻,老赵记得起劲。虽然字迹并不工整,甚至有些歪歪扭扭,但他却异常认真,把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多年来,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也随之触及、理解、破除。
  尤其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教授在讲解“离体嫁接”时,老赵心头一震,这是一项他这种“泥腿子”从未接触过的嫁接新学问。为此,他三番五次当面请教,一次又一次动手操作,直到把这项技术烂熟于胸。
  手艺越来越精,老赵却并不满足,他甚至专程到外地参加高规格讲座班。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专家成了老赵的跨国“老师”,老赵也把自己的知识完成了“土洋结合”的转化。
  “唰”“咔”“嚓”声中,同是一把嫁接刀,同是一片嫁接苗,旁人嫁接成活率达到90%就算不错的了,而经老赵手嫁接的树苗,成活率却稳定在95%以上。时间长了,“赵一刀”的名声不胫而走,海升果业、天地农业等大公司,也放心地把重头活儿交给他。
  订单一个接一个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老赵忙得脚不沾地。一把小小的嫁接刀,硬生生被老赵干成了产业。他打趣地说:“一刀接一刀,刀刀赚钞票!”
  干出来的共振
  树苗嫁接一茬又一茬,果园收获了一季又一季,老赵个人“振兴”的路径十分明晰——面向市场改良品种,面向客商拿下订单,面向未来实现手艺的“科技加成”。
  在乡亲们看来,如今老赵家里盖起了新房,儿女工作稳定,挣钱更是“刀下见菜”,相较前些年,可谓杀了个漂亮的“回马刀”。然而,时间久了,赵可行也在思考,产业要做大,还得靠“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些年,作为被千阳县认定的一级“苹果师傅”,老赵敞开果园,拿起嫁接刀,向乡亲们手把手传授果树嫁接和管护经验。与此同时,老赵拉起了80多人的专业嫁接队,专门承接规模化果园嫁接任务,业务不但遍布千阳全县,就连咸阳、宁夏彭阳等果业大市,也专程邀请这支嫁接队嫁接果树,而且“工价上浮、包吃包住,路费全报”。
  嫁接队的80多名工作人员来自十里八乡,包括十几名贫困群众。南寨村贫困群众景海珍提起老赵心生感激,前些年丈夫遭遇车祸离世,一个女人家带着孩子几乎走投无路,但现在,不但学会了嫁接手艺,更是凭借双手赚下不少钱,甩掉了“穷帽子”,也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嫁接人才。
  走南闯北,老赵眼界开阔了,一些地方农产品有量无市,“增产”不“增收”,老赵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乡村要振兴,归根到底是人才和产业的振兴,老思想、老路子、老办法也都得和时代‘嫁接’才行。”老赵觉得,这些年,他带领的嫁接队每年总收入超过400万元,可以说,这支嫁接队的“振兴”,就在于思路、技术、人才和产业的同频共振,瞅准这些关键点去干,那注定会让家乡流金淌银。百姓注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