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综 合
第04版:城管之窗
第05版:水利专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老讲究有道理
老讲究还要不要讲究?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老讲究还要不要讲究?
本报记者巨侃
周礼文化润泽三千年,西府是个“讲礼”的地方,比如“少不入席”“三日回门”“收礼回盘”“吃面回汤”等“小讲究”,还有“事亲至孝”“尊祖敬宗”“居家惟读”“年俗节物”等“大讲究”。这些“老讲究”,有些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淡化了,有些依然存在,有些换了形式但“内核”还在。有的不明就里的外地人说:“你们老陕咋这么多‘讲究’哩?”连一些本地生长的年轻人,也表示不太理解。那么,“老讲究”,还要不要讲究?
上期《文化观察》,我们刊发了《老话说得好?老话说得好!》。本期,我们来说说“老讲究”——
老讲究是一种情感礼仪
过年是西府农村“讲究”比较多的时候,当然各地的“讲究”略有区别。拿凤翔区南指挥镇太尉村来说,一般是除夕中午大门口挂灯笼,左右各一,春联也是在这时候贴。当地“老讲究”:家里有去世老人的,三周年之内,要贴蓝色春联;过了三周年,方可贴红春联。除夕天黑之前要去扫墓。除夕之夜要祭祖,本家亲戚都要来,认认亲,交流一下农事,把去世满三周年的人名字写上祖案……
对西府人来说,“尊祖敬宗”之事仅次于“事亲至孝”,通过正月初一拜年、人生礼俗、祭祖,强化了家族伦理道德观念和人伦关系的确认。我们知道,文明史的传承是靠个人和家庭的传续来完成的。逢年过节的拜年活动和祭典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纽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也认识到祖先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
实际上,我们对先人的祭祀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礼仪。
老讲究是一种生活范式
太尉村的吴先生春节去他舅家,提了一瓶酒、一斤糕点和一盒营养品,舅舅给他的回礼是6个蒸馍。为啥是6个蒸馍?取“六六大顺”之意。虽然已在城市生活多年,可过年回老家走亲戚,吴先生仍恪守着“老讲究”。他说,别看他的娃都上大学了,他的两个舅舅每年正月初九都给他这个老外甥送灯笼!
在节日往来、婚丧嫁娶育寿、建房乔迁、上学入伍等人生诸多礼俗中,老祖先给我们定下了许多送礼、回礼的“老规程”,何时送,送什么,送多少,怎么回,都有“讲究”。如节俗中的端午节送节礼,讲究送绿豆糕和时令果蔬。“麦上场,女看娘”之俗,女儿必须用新麦面蒸油花礼馍去看亲娘。而亲戚走时,主人要将送的礼品一部分让亲戚带回,称“回盘”,如女儿送来十个礼馍,用两个做“回盘”;过年新女婿提礼当上门,要回他点花蒸馍若干及手帕包的核桃、枣或糖,这也是“讲究”规制。
“三间大房一廊敞,两炕盘在两角上,书画条幅挂中堂,瓶瓶摆了一溜行。”这是西府家居的“讲究”。过去,西府传统居家生活中的“闻香”“饮茶”“插花”“挂画”习俗被称为居家“四大雅事”:西府民间有做香的“老行当”,一般将松壳挂在居室作插香用,焚香放出香味;饮茶一般是陕青或砖茶,对尊贵的客人,讲究在茶中放入蜂蜜,使茶更加爽口润肺;插花一般摆在中堂香炉两侧;挂画讲究“中堂画”。这些展示居家情致的文化符号,过去并非士绅之家独有,庶民百姓之家也有此习,这个“老讲究”如今已成为人们追求雅致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
会生活的人,才会有这么多的“讲究”;我们西府人的老祖先,就特别会生活、特别有趣味!
老讲究是一种精神营养
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富裕,我们对一些“老讲究”也不必拘泥于形式而一定去照搬照学,实际上,“老讲究”讲究的是精神内涵,这是我们必须传承的!
比如说,吃臊子面时“回汤”,即捞完面,碗里的汤不喝要回锅,然后盛面再吃。现在看来“回汤”不卫生,吃完的汤已经不再“回锅”。细想之前为什么要“回锅”,是因为臊子面这种以汤汁为调料的面艺决定了这种吃法,否则,你把汤一下子喝完了,下一碗面咋整?吃流水席人多时,调汤根本来不及。我们固然应看到它不太“讲究”的一面,但也应看到,那一碗接一碗走马灯似的热情服务背后,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与关怀礼让,这恐怕是老祖先通过一碗面要传达的东西吧!现在,臊子面汤不回锅了,但其中的情意仍在。
比如西府人过红白喜事,村坊邻里组成“劳客”执事班子,分工负责,各执其事。又如农家盖房、踏墙,邻里都有互帮互助之习,俗称“襄工”。这种互帮互助的乡村生态,不就是传统美德?
当今社会中,有些人失掉本色,故作富人态、绅士派的所谓“讲究”,以为能因此显得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高人一等,殊不知自己成了别人口中的谈资和笑柄;有些人信奉“有钱就‘讲究’,没钱就‘将就’”,似乎金钱是他“讲究”的唯一条件。依笔者看,无论你是“讲究”还是“将就”,做到生活“精简、节约、朴素”,贴近自然的简约之美,精神上有追求、有向往,这就是最好!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