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女孩子来讲,20岁正是青春绽放的年华。千阳县南寨镇的佳佳有严重的听力障碍,虽然听不到春天清脆的鸟鸣声,但她的青春,也在无限憧憬中悄然花开。3月8日上午,记者见到了这个像兰花一样的女孩,她用漂亮的钢笔字,在纸上很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家乡的村名。
刚出生的时候,佳佳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一岁多时的一次高烧,让她突然听不到家人的呼唤,从此,她的世界变得异常安静。那时候的她,并不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而养父未婚、家境越来越困难,已无力扶养她。失去听力之后不久,她被养父的妹妹闫勤霞接到家里,本应该是姑父姑母的张志军和闫勤霞,承担起给她看病、养育她、供她读书的责任,成了她新的养父母。佳佳用手语说,她是幸运的,虽然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用坏了好几个助听器听力也没有恢复,但是,父母和家人对她都很好,特别是张志军的女儿张潘为了和她交流,自学了手语,她们两个年纪相仿,从小在无声的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们一起认字,一起看书,一起用手语争吵嬉闹。4年前,张潘去咸阳中医学院读书,她们隔几天就要在微信上相互鼓励,交流感情。
佳佳的眼睛很特别,两个瞳仁的颜色不一样,一个是深棕色,一个是蓝灰色,她曾经为此很不自信,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她面对记者,羞涩地垂下眼睑。当记者指指她的眼睛并向她竖起大拇指时,她又开心地笑了,和老师杜晨一起用手语告诉记者有关她更多的故事。
2011年,10岁的佳佳跟随张志军来到了宝鸡虢镇特教学校。张志军把她交给老师时,小声对老师说:“娃没离开过家,认生,老师多关照。”佳佳哭了,用手语告诉父亲,让他放心。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佳佳长高了,也学了一些知识,会认会写很多汉字。2014年2月,她随着其他听障孩子一起来到宝平路上新建的宝鸡特殊教育学校。这所学校不收学费,还有生活补贴,教学楼里外都是五颜六色,像一座梦幻城堡,佳佳非常喜欢。
人总要长大,需要学习将来能养活自己的技艺。学校与凤翔泥塑胡新明工作室签订了办学合作协议,这些听障孩子学习绘制凤翔泥塑中的挂虎。佳佳之前没有一点儿绘画基础,她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一遍在纸上描摹,然后细心地用毛笔勾画、填色,美术老师杜晨、陈莹惊讶佳佳的进步之快,而且她画得非常细心,描摹的挂虎很是灵动。除了画挂虎,佳佳还学习超轻泥手工艺品制作、衍纸画、语文、数学、街舞等等。她的生命在无声的世界里,一天天充满着成长的能量和希望。
听不到音乐,怎么跳街舞?原来她和同学们是在舞蹈老师王雅婷的手势指导中学习一个一个舞蹈动作的,而且老师脸上总是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随着手势的变换,一个个复杂的舞蹈动作便深入到她们的心中。当她听老师说要给记者跳一段他们自己编排的街舞《青春你我》时,高兴地回头看了记者一眼。她知道自己跳舞一定很好看,每个动作中都有她对于生命的强烈情感。看着她很用力地跳着她钟爱的舞蹈,还有她充满表现力的脸庞,记者被深深感动了。这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孩子,却对艺术有着更加浓厚的热爱和执着。音乐虽然不能流进她的耳中,依旧欢乐了她的笑容!
2017年的助残日,在佳佳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时有一位同学不幸患了肾病,学校把听障孩子们制作的100多件超轻泥手工艺品,摆在宝鸡市民中心的广场上义卖。佳佳和20多名同学在时任校长智淑贤、副校长蒋志瑛的带领下,向过往市民推荐这些艺术品,结果当天义卖了一万多元,人们根本不问价钱,纷纷慷慨解囊。面对这些好心人的举动,佳佳抑制不住感激的心情,和同学们深深地鞠躬致谢。当她看到那名同学的家长拿到大家义卖的钱感动的神情时,她觉得很开心,原来自己也是有用的,也可以用微薄的力量帮助别人!佳佳每次回到千阳老家,都喜欢看地里生长的麦苗和山上的羊群,它们吸满水分、吃饱青草,就会努力生长。今年6月,佳佳将从特教学校毕业,毕业后干些什么呢?班主任刘仙明是她的数学老师,也是一位心理指导老师,他多次与她“谈心”,告诉她好几条可以选择的道路,鼓励她勇敢地走进社会,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天早上飘过一阵细密的春雨,空气中有一股青草的香甜,结束采访后记者准备离开,从后面跑着追上来的佳佳把她勾画的两张挂虎图片递过来,一张黑白,一张彩色,她秀丽的脸上满是期待。记者伸出双手,竖起两个大拇指往下压一压,这是手语“谢谢”的意思,佳佳看懂了,她连忙摇着双手,笑得如三月的迎春花一样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