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副 刊
标题导航
|
正月十五挑灯笼
上元佳节荡秋千
忙乘东风放纸鸢
踩着高跷庆元宵
灯谜擂台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正月十五挑灯笼
◎杨舟平
老关中人常说“小初一大十五”,可见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年节中的分量。
正月十五为啥叫元宵节?相传,汉文帝时为庆祝丞相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后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时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道教影响,称上元,唐末才正式称为元宵。宋朝以后又叫灯夕,到了清朝改叫灯节。从宋代起吃“汤圆”成了元宵节的重要习俗。汤圆原名汤团,寓意合家团圆,因在元宵节时吃,又称元宵。
元宵节习俗很多,除吃元宵外还有猜灯谜、赏花灯、踩高跷、舞狮子等习俗。我对元宵节最深的印象还是儿时的“挑灯笼”。这里的“挑”,意为用细长的东西(如细竹棍)的一头把灯笼举起,叫挑灯笼。
在关中农村,正月初五开始,年长的亲戚特别是舅舅要给晚辈尤其是外甥送灯笼。灯笼各式各样,最常见的是红红的印着红窗花的八棱灯笼、酷似莲花形状的莲花灯笼、挂在家家头门上的红宫灯,还有猴灯、兔灯。我最钟情的是母亲亲手给我做的猴娃灯笼。
手工做的纸糊猴灯在如今关中年俗的灯笼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主要原因大概是制作程序复杂、工艺麻烦、成本高、利润薄。取而代之的是塑料猴灯,安装上电池便可使用。这种工业流水线作业制作的灯笼却失去了传统纸糊灯笼的质朴。
我的孩童时代,过元宵挑灯笼的诱惑不亚于大年初一吃臊子面、穿新衣、放鞭炮、挣压岁钱等这些我天天盼望的美事。记得每年正月“破五”一过,村里的孩子们晚上最开心的事就是挑灯笼:十个八个孩子一伙,挑着灯笼,走东家串西家,立时,村里街道、小巷到处是亮堂堂的灯笼和孩子们的嬉笑声,这种热闹气氛至少要闹腾一两个小时,持续到夜里十点左右,直到家长呼唤孩子们才肯陆续回家。
八棱灯笼远看像一个方盒子,是舅舅送给外甥的好东西,点起来又亮堂又耐摔打还抗风,是大多小孩子的最爱。火罐灯笼点上蜡烛后从远处看,就像是一个火红的火晶柿子或红火蛋蛋,耀眼夺目,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兔子灯笼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手拉的灯笼,它的底座是在一块薄木板下装上四个木轮,木板前端拴一根绳子,孩子可以拉着走。兔子灯笼虽然造型笨拙,却有着美好的寓意,是舅舅送给外甥最好的礼物,期盼外甥将来可“蟾宫折桂”、高中状元郎或者有大前程。
我最喜欢的猴娃灯笼,母亲一般从正月初三或初四抽空就开始做了,她先用竹篾编织成猴子造型,再在适当位置放置好一块薄木板,中间打上细孔,用来固定带细棍的蜡烛,然后用金黄色的薄纸粘糊造型,最出彩的是猴娃手中的花棍,做成后就成了可以灵活挥动的“金箍棒”。最后,选好一根手指头般粗的端直的竹棍,把糊好的猴娃造型的灯笼缠绑在竹棍上,一个别致的猴娃灯笼就算做成了。猴灯只能举,不能挑,就像西府民间的排灯一样。初六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母亲做的猴灯喊来小伙伴在村街道上举着、炫耀着、游玩着,引来众多孩子甚至大人们的围观,当问到猴灯“在哪买的?”我一脸骄傲地回答:“我妈做的!”因为我举的猴灯是村里唯一的,尤其“猴娃”手中的“金箍棒”随着我的走动,持续挥舞,玩伴们好奇羡慕极了,争着要举我的猴灯过把瘾,我也慷慨地让他们“举”一小会儿。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这当然是母亲的功劳。
如今和我当年一样年纪的孩子们,他们与我们的生活完全不同了,他们喜欢电子产品。他们体会不到物质匮乏年代孩子质朴的欢乐,就像我们无法理解如今孩子的欢乐一样,社会就这样不断变化推进。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