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昂首迈上小康路
——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扶风县段家镇群众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打工本报记者周淑丽摄

  本报记者秦玮玮
  这是庄严的承诺,也是最美的约定;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践行人民至上的时代凯歌……
  在巍峨绵延的秦岭脚下、奔流不息的渭河两岸,“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变成了丰硕的脱贫攻坚成果。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市9名先进个人和6个先进集体受到表彰。这些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从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上走来,他们用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迹为这个伟大时代写下生动注脚。他们的经历就是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
  这个春天,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关口,回望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将进一步激励我们总结经验、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逐梦新征程、奋勇再出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赶考的心态、奋进的姿态、冲刺的状态,咬定目标不松劲、苦干实干不停步,全市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在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中,我市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全市建档立卡15.6万户、54.5万人“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52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全面解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全力攻坚尽锐出战扛牢责任聚合力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惟其艰难,方显本色,更显担当。
  近年来,市委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政治责任,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履行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调研指导重点工作,解决突出问题106个;21名市级领导分别担任县区扶贫团团长、副团长,联系包抓县区脱贫攻坚工作;市级行业部门加强行业指导,做到工作下沉到县、专家进驻到村、干部访贫到户;(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县区委书记发挥一线“总指挥”作用,坚决落实“顶上去”要求,党政同责,全面推动。各级加大投入力度,2016年至2020年,我市用于扶贫开发的财政专项资金共计46.44亿元,用于扶贫开发的各级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共计50.49亿元,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源头活水。
  “曾经外出打零工,如今回村领年薪”,这是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一些村民的真实写照。然而多年前,宝丰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按照“建班子、抓发展、强管理、抓治理”的工作思路,宝丰村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群众自主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矮砧苹果产业,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村子更是在2018年迈入“全省村级经济发展20强”行列。
  宝丰村是我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我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选派第一书记1815名,从退伍军人、致富能人中优选156名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形成了头雁领飞堡垒强的良好局面。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尽锐出战,把最精干的力量用到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市上下齐心,一支支攻坚铁军鏖战贫困阵地,以最扎实的作风、最有效的方法,提升脱贫摘帽工作成效。
  凤县平木镇西山村地处秦岭深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困发生率高。在驻村第一书记侯军的带领下,西山村于2016年率先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全村群众一户不落地吸纳进来,84户贫困户全部嵌入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花卉繁育等产业项目,群众有了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
  在我市,像侯军这样的帮扶干部还有很多。脱贫攻坚战中,全市1152个部门单位参与,共派出749支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9342名干部、4.8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攻坚。他们和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他们树信心、谋出路,扶着他们走上致富路。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徐宝扶贫、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军警扶贫、社会力量帮扶等,在西秦大地奏响了一曲扶贫大合唱,为脱贫攻坚凝聚了力量、作出了贡献。
  精准发力产业富民拔掉穷根奔富路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开对“药方”,才能力拔穷根。
  在缺乏产业增收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找不到就业门路的,提供多元化就业“套餐”;有的贫困是思想上的,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我市围绕脱贫退出全面落实“六个精准”,靶向发力,群众摘“穷帽”、拔“穷根”,过上了好日子。
  “现在我们家年收入能有30多万元,还在县城买了房。”说起家里的变化,麟游县招贤镇永丰村脱贫户练海斌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练海斌能脱贫,离不开自己的勤劳苦干,更依靠了产业脱贫的好政策。这几年他发展养殖产业,还开起了废品收购站,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白云生处有人家。”太白县咀头镇白云村有着和村名一样富有诗意的环境,然而曾经,自然生态上的“优等生”,却在村组经济发展上成了“差等生”。近年来,村上通过产业引领,持续推进“菜、药、蜂、菌、游”五项增收计划,实施赤松茸示范园、生态土猪养殖等9个产业扶贫项目,引导群众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142户贫困户实现了中长期产业全覆盖。
  无论是练海斌,还是白云村,都充分印证了发展产业才能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3+X”产业扶贫,围绕“3+X”产业布局,依托果业、奶山羊、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四大板块,全面推行“嵌入式”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完善“分户生产、订单收购”自主发展、“流转土地、返租倒包”合作共建等四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全市累计实施到村产业项目3500个,建成“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383个、合作社1035个、现代农业园区207个,覆盖贫困户6.29万户,涌现出了齐峰、王喜玲等一批致富带头人。
  端稳“饭碗”,幸福满满,就业是实现快速稳定增收的好办法。我市积极构建多元化就业渠道,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我市全面推广“扶志六法”,强化农民夜校、扶贫大讲坛等扶志载体的精神激励引导作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我市分类施策,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贫困家庭学生实现了“零辍学”,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6.1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实现了安居梦,农村饮水工程增加至3846处,解决了139.4万人的饮水困难,饮水安全全部达标,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幸福小康的曙光实实在在地照进每一个人的生活。
  健全机制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和成色
  初春时节,行走在西秦大地,随处可见这样的美丽景象:一条条乡村公路宽阔平坦,一幢幢漂亮的民房与蓝天相融,一幅幅“路成景、村扮靓”的乡村画卷铺展开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近年来,我市投资38.91亿元实施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9583个。建成通村公路8856.8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6%,521个贫困村实现标准化卫生室、动力电、班车、宽带网络全覆盖,群众出行难、看病难、吃水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水、电、路、医疗、住房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基础短板逐渐补齐,乡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变化。
  在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是重中之重。我市健全机制,接续实施产业、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健康、兜底等“十大提升行动”,实行专班推进,月调度、季通报、半年点评、年终考核奖惩,并将“十大提升行动”纳入“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等,持续推动落实。目前全市已建立长效机制30余项,创建示范点(镇、村)233个,巩固脱贫成果取得显著成效。
  稳住就业就是稳定脱贫。在扶风县段家镇段家村鑫艺仿真花村镇工厂里,脱贫户段乃霞麻利地做着手工花。虽然没有学历、不懂技术,但是段乃霞在家门口的工厂里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村镇工厂负责人王林海表示,在这上班的工人有三分之一是脱贫户,大家在家门口就业,既能增加收入,还能照顾家里。
  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我市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农村低收入人口为重点监测对象,总结形成了“三线”监测、“五步”推进、“六访”预警,多措对接、跟踪问效、动态管理的全新模式,健全完善了快速发现机制、动态帮扶和风险消除评估体系,有效推进了防返贫监测预警工作顺利实施和开展,为夯实基础防止返贫筑牢了防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个春天,让我们用奋进的犁铧划开苏醒的土壤,种下希望的种子,不负春光,继续耕耘,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