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科制作的小猪、小鸡灯笼 正月十五前,年味还在弥漫,在陇县城关镇堎底下村李文科家里,一株葡萄藤缠着高大的柿子树枝,伸到了墙外,藤条上已经萌生嫩嫩的叶芽。李文科说,去年10月底这株葡萄藤落叶子时,他就开始扎灯笼了。目前,他扎的灯笼早已被客户提走,他的合作人、徒弟们扎的灯笼也马上卖完了。
从腊月底开始,堎底下村手工灯笼就开始走俏,虽比不上机器制作灯笼的花样、功能繁多,但手工灯笼里蕴含的童趣、乡情乡韵,却是机制灯笼怎么都代替不了的。
30多年坚守手工花灯
陇州花灯制作工艺是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57岁的李文科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
说起学艺时的故事,时间拨转到上世纪80年代。1985年,李文科高中毕业后,对村里一位扎花灯老艺人的手艺很感兴趣。这位老艺人名叫苟文会,村里许多人扎灯笼的手艺都是跟他学的。
当时的李文科是一个勤快、能干的小伙子,诚心诚意地拜了苟文会为师。从劈竹篾子、削灯笼底子、绑灯笼架子等粗活开始,李文科把粗活干成“细活”,竹篾子码得整整齐齐、灯笼底子打磨得光光溜溜。因为扎灯笼的活是从秋冬季开始的,手上被冻破、划出血口子是常事。
那时有句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做师傅的难免把一些关键技巧“藏着掖着”。李文科说:“我当时确实很想学会这门手艺,因为我也是从小挑着手工花灯长大的,对花灯有一种天然的感情。所以,那时我诚心讨教,除了干活更加勤快,还帮师傅做一些家里的事。后来,师傅看到了我的诚心,教给了我一些关键技巧。”
制作一盏灯笼需要劈、裁竹篾子,温水泡竹篾子,绑灯笼架子,糊纸、晾干、染色、画图案、削灯笼底子、做手襻等10道大工序,每道大工序需要4至5道小工序。
这期间需要足够的耐心,做劈竹篾子的粗活时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巧劲;做糊纸、画图案等细活时,不仅要心灵手巧,更要有艺术鉴赏能力。而这门手艺,李文科一坚持就是30多年,如今,他有三四个徒弟和十多个合作人。
从老手艺中得到“馈赠”
在采访中,记者对李文科制作手工花灯的“关键技巧”很好奇,这对手艺人来说是重要的秘密。所以,记者小心翼翼地问:“有啥关键技巧,能给说一两个不?”
没想到李文科倒是很大方地笑着说:“有啥不能说的!现在,陇州花灯制作工艺是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县文化馆等单位经常给我们进行免费培训,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把这项技艺宣传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
紧接着李文科说到灯笼染色时的关键技巧:比如,在给灯笼染色时,需要用白酒和颜料,这样能够充分融化颜料;还需要加入白矾,这样涂上颜色后,可以更加鲜艳、明亮。再比如,画灯笼上的动物眼睛、花纹等地方时,可以使用自制的模具、印章之类,使画出来的图案更加齐整,也能加快绘画的速度。
李文科一边说着一边带记者来到他家的阁楼,墙角摆放整齐的几个箱子里,存着他许多“宝贝”。“这是瓶子盖,蘸上颜料盖一下,就是兔子灯的兔眼睛;这是我从竹扫帚上折下来的一截,蘸上颜料盖一下就是蟾蜍灯上的花纹……”李文科笑着介绍他的“宝贝”。
还有笔杆子、各种大小不一的瓶盖等等,都是李文科画灯笼图案时用到的东西,也是技巧之一。李文科把这些当年好不容易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手艺,大大方方地又教给很多人,所以,他除了有徒弟,还有不少合作人。
李文科家中有很多省、市、县级单位颁发的奖状、奖牌,都是关于花灯制作技艺方面的。因为手艺好、性格活泛,名气在外的李文科可以接到很多订单,这些客户都是冲着陇县手工花灯的名头而来。订单多了,李文科自己做不过来,就会请徒弟、合作人共同来完成。
老艺人的创新与愿望
同一个村子里制作花灯的苟会明,是李文科的合作人之一。记者采访时,苟会明正和老伴在陇县县城街道上卖花灯。
堎底下村的花灯手艺人可以说同出一“派”,都以生肖动物花灯为主,风格基本相同,做出的花灯惟妙惟肖,很是别致。虽然出自相同的传承,但是这几十年来也有不少创新。
在苟会明的花灯摊点上,记者见到白鹅造型的花灯,最惹眼的是白鹅的“脖子”。细长的脖子由带皱纹的纸做成,不仅展现出了自然的弧度,而且很逼真。这种白鹅脖子的制作方法就是他们借鉴外地制作花灯的经验,一起讨论、实验,并制作出来的。白鹅花灯卖得也很好,很受孩子们喜爱。
苟会明的花灯手艺也很好,在摊点上,他和老伴一边卖花灯一边对拿来的花灯半成品继续进行加工。因为平时做农活、做花灯时劈竹篾子和绑架子,他的手看起来很粗糙,但是糊纸、染色时,这双手却很灵巧。前几年春节时,他还被邀请在市区西府老街一边制作花灯一边卖花灯,很受欢迎。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没有接到大订单,他和老伴一共制作了800多个花灯在县城卖,才正月初九,他们的花灯已经销售完了。
陇县县城街道上,众多本地手工灯笼让人目不暇接。李文科蹲在地上,帮苟会明夫妇一起对半成品花灯进行完善,记者也蹲下来继续和他们聊起来。“你们现在的手艺已经很好了,也不愁销售问题,那还有啥想法和愿望吗?”记者问。
李文科说:“希望这门手艺能继续传下去,有更多的人来学。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那样挣钱更快。做手工灯笼虽然不愁销售,但费时、费力,挣钱也慢。”
“传承”的确是很现实的问题,李文科一边说一边快速地粘着兔子灯笼的兔耳朵。粘好一对兔耳朵,他抬起头认真地说:“手艺传下去是一个愿望,但不是最大的愿望。最大的愿望是能通过网络销售,把陇县花灯卖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手工灯笼的运输是个大问题吧?”记者问。李文科满含期待地说:“是呀,如果用什么包装手段,能将花灯包装好,运输途中不破损就好了,这样就能实现网络销售,让更多人了解陇县的传统手工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