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青铜器伯各卣(yǒu)上的牛头装饰,萌萌哒;牛首铜泡上的牛(见图③),一双大眼睛显得天真无邪;一件青黄色的玉牛,看起来强健有力……不仅有这些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牛”文物,还有全国40多家文博机构具有“牛”元素文物的百余张精美图片,如此多的“牛”,一起“牛”转乾坤!
从2月3日起,“牛转乾坤——2021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联展”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漫步展厅,参观着牛玉、牛镜、牛纹饰,可以漫谈一些文物里的牛故事、牛历史。
天文历法里看“牛”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对镜贴花黄”主题展厅里有一面铜镜,名为“牛郎织女镜”(见图⑦)。“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可谓是耳熟能详,其实,你知道吗,最早的“牛郎织女”可不是指那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它们最早出现于《诗经·大东》篇,指的就是天上的星星,到了汉代才逐渐有了故事。
“牛郎织女镜”是金代的铜镜,从镜子的拓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纹饰(见图⑥),一头卧牛高高昂起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有明显的星象图。
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那头老牛可谓重要的“配角”。而在这面“牛郎织女铜镜”里,作为主角的牛郎、织女都不见了,只有一头仰望星空的牛,格外显眼。铜镜边有文字介绍说:“该镜月亮边的织女星,还保留着神话最初的风貌。”
这面只有“牛”的铜镜,还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一些天文现象的观察。说到古代的天文,就会说到历法,而十二生肖作为古代天文历法的一部分,对应十二地支。“牛转乾坤”展厅一开始的部分,便是生肖故事。
展板的文字中记录到,“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寓意和传说,比如,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展板中排列的文物十二生肖的牛,是山西博物馆藏的西周玉牛(见图④),这件玉牛的臀部高高翘起,头微微昂起,像是在拉犁耕种,也像在战斗,一种昂扬奋进的气势油然而生。
农事历史里话“牛”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早在春秋战国时,牛就用于耕地,至汉武帝时,牛耕得到推广,牛的地位越发重要。
在此次“牛转乾坤”的展厅中,有一幅中国农业博物馆藏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拓片,画面下方有“二牛抬杠”的场面(见图⑧),这种牛耕技术西汉时期已经出现,并影响广泛,甚至沿用至今。
这个耕种场面,如果有上了年纪的参观者看到,或许会倍感亲切,因为在几十年前的农村还使用过。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有一件西周时期的玉牛(见图②),这件玉牛的图片也出现在此次“牛转乾坤”的展览中。玉牛出土于弓鱼国墓地,当时出土的精美吉金、玉器、骨器达3000余件(组),与
弓鱼国墓地所出几件玉牛相比较,可知这是一件已经完工的玉牛。
这件玉牛是青黄色的玉质,呈站立状态,头微昂,背部微凸,四肢关节明显,四蹄分开,肌肉感较强,两面打磨光滑。这头“牛”的形态和上文中提到的山西博物馆藏的西周玉牛很相似,像在耕种也像在战斗,给人干劲十足的感觉。
与这件玉牛一起展示的还有商周时期的几件玉牛,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是很有劲的牛头,参观者不妨去比较看看,别有一番意趣。
文化寓意里说“牛”
瞧,这件青铜器上的牛装饰好精美!这件青铜器名为弓鱼伯双耳方座簋(guǐ)(见图①),牛头是青铜器的双耳部分。两个“虎头”分别在两个牛头上面,像是咬住了牛头,虎腿和虎尾巴则作为纹饰融汇在器物上。整个布局立体感极强,巧具匠心,很是传神。
在此次“牛转乾坤”展厅里陈展的四耳簋(见图⑤),也出土于弓鱼国墓地。令人惊奇的是,在高23.8厘米、重8.4千克的器物上,有24个大小不一的牛头形象作为装饰。它有4个耳朵,每个耳朵上有6个牛头,四六二十四,如此多的牛头,参观者不妨一起来数数吧。
古代的工匠在四耳簋周身铸刻这么多的牛头,这种以小牛头装饰的手法较为罕见,目前也仅见于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上。在古人的心目中,牛是辟地的神兽,除了作为生产工具外,也有很深的文化寓意,所以,古代的礼器、祭器中常常以牛作为造型、纹饰。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牛也延伸出更多的文化寓意,如,老牛舐犊、饮犊上流、牧笛悠悠、金牛镇水等,在此次“牛转乾坤”的展览中也可以看到相关的文物图片和介绍。如今,牛的寓意更加丰富,有着勤劳质朴、砥砺奋进、顽强不息等精神内涵。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
2021年,我们看牛文物展览、话牛的历史与文化,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一起在新的一年里昂扬奋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