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漆农
杨海军
  生漆也叫土漆,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它是天然的最佳绝缘材料,广泛使用在线圈的漆包线上。除此之外,民用生活也离不开它。过去,人们使用生漆做精美的漆器,也用来漆家具。现在虽然发明了化工漆,但漆高档家具还是离不了土漆,可见它是大自然馈赠人们的一种宝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山“割漆”的漆农大都是四川人。进山割漆前,四川人拿他们的原籍介绍信找当地村子办手续,然后到公社(现在的镇政府)换介绍信。有了基层政府的意见,林业部门一般不阻拦。手续合法了,他们就名正言顺地进林子去割漆。进林子前他们要做许多准备工作,要置办上山用的弯刀斧头绳索,但采漆用的贝壳,他们得从远处买;上树用的木橛提前要做好,上山的时候要背上;然后便是踩路。漆树是在混交林里自然生长的,不像人工栽植的橡胶林成片成片,而是这儿一棵那儿一棵,从进林子后遇到的第一棵能动刀子的树开始一棵一棵找。从低处到高处要踏出一条路,要把这条人为踩出的路上的所有杂草灌木都清理掉,便于攀爬。遇到大的漆树,要钉上木橛,便于割漆收漆。
  这些准备工作全部完成了,就可以动刀子了。第一刀叫放水,沿路在每棵漆树上开刀,先按树的大小看能开几个刀口,一个树上不管开几刀,一次要全开了,高处的要踩到木橛上去开。不同的漆农开的刀口形状不一,有的像柳叶叫柳叶刀,有的像画眉眼叫画眉刀,不管啥刀口都是从竖的两侧留下脉胫,刀口向下将两个刀口汇合一处,再在汇合处插上贝壳,漆从刀口流下来就收到贝壳里。日后每天沿路在每个刀口上割一刀,一棵树都不能漏。全部切完了再从开头的树上收漆。提上漆桶拿个刷子,沿路从每棵树的每个刀口取下贝壳,用刷子把漆收到桶里,再把贝壳插回原处,高处的漆仍需踩着木橛上去收。漆收回来要装在从收购门市部领来的木桶里,装在其他器皿里是不收的,这是国家统一制作的容器。
  一个刀口一般割七八刀,最多不超过十刀就没漆了,开始一刀比一刀收的漆多,过了四五刀后,一刀又比一刀收得少。没漆了就不割了,得另外选点,另外踩路。
  土漆也不是拿来就能漆家具,要经过三道最关键的调制过程。先要拿35支纱以上的细白棉布两层,把漆一点一点放在白布中,两人用手拧,把漆从白布中挤出去,叫作“过漆”,这样才能把漆中的渣子滤出去。用它漆家具要兑桐油,桐油要熬熟,这是最难掌握的技术。根据家具的用途、漆的分量高低,桐油熬的熟化程度分老、中、嫩三档。寿材、墙裙之类要用老漆,普通家具选中档漆漆,屏风、匾牌、博古架等高档用品用嫩漆。漆的老嫩还决定油漆过程、每道漆的间隔时间及直观效果。所以每次熬油,师傅从不离旁,他只怕有个闪失,那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熬油时,师傅会提个斧头站在旁边,看起来挺吓人的,为什么要提个斧头?因为熬油要求高,每次一熬就要一大锅几十斤油,一斤油几块钱,这一锅油就是几百块,是当时一个工人近半年的工资,所以绝不敢有半点闪失。搅拌的勺在锅里感觉越来越重时,拿勺往斧头背上滴上些油,高高提起来让它往下掉,看下流的速度就知道老嫩了。这个实验是土办法,全凭经验观察判断,但也沿用了几百年,这个动作要在几秒内完成并作出判断。火候到了,立即撤火,这个时候人最紧张,心跳得最厉害。几秒钟内,油在锅里随时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如果不及时作出判断,一过火,油就成了一锅“搅团”,只有倒掉了。
  油熬好了,桐油清亮清亮,用筷子蘸点提起来像线一样往下掉,中间不间断就成了。最后一步就是兑漆,兑漆也有讲究,就不赘述。
  割漆虽然能挣钱,但对漆过敏的人不能碰,否则就会被漆“咬”了。有的漆农平常说话都不说漆(七)字。别人一说“七”他浑身都起鸡皮疙瘩。漆“咬”人以后很厉害,浑身发痒,皮青脸肿日夜难眠,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如今,人们都用上电镀漆的家具,漆农也越来越少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