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豪迈的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近期热播的央视剧《大秦赋》中,有一首秦国人经常唱起的战歌《无衣》,这首歌听起来令人心潮澎湃。这首歌今译过来的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在《诗经》中收有《秦风》十篇,体现了秦人强烈的生命力。其中,《无衣》作为《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的战歌,赞颂了秦军将士同仇敌忾、尚武团结的精神。《秦风·无衣》是反映早期秦人浴血奋战的军歌,是秦国军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被后世奉为边塞诗的鼻祖。清代学者陈继揆《读诗臆补》赞叹该诗:“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这首几千年前的战斗诗篇,充满了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气势,读来使人受到极其强烈的感染,令人荡气回肠。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当时的爱国战歌,是对秦人先祖的纪念和尚武团结精神的总结。从第一章的“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可以体会到秦人将要参战的心理活动,为了保家卫国挺身而出,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都视死如归。从第二章的“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可以体会到秦兵群情激昂、跃跃欲试的情绪表现,修整好了各种武器,严阵以待,做好了全面迎战的准备。从第三章“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看出,如果把第二章比喻为待发的箭,那么第三章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勇猛向前,所向披靡。
该诗展现出来的那种同仇敌忾的爱国激情、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使人读来有强烈的如临其境的感觉。作为秦军将士,我们同穿一件战袍,甚至同穿一件内衣,虽然我们连战衣都一时无法备齐,但我们为了保家卫国而不会计较那些困难,团结互助、众志成城,一起奔赴杀敌战场。那样一个年代,如此艰苦的环境,秦军上下这种坚不可摧的爱国信念令人万分感动,这种激情澎湃的爱国热情令人肃然起敬。
能够造成这样的效果,从其采用的艺术修辞手法可看出端倪:一方面,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那句“岂曰无衣”,既有自责的成分在内,又像是在反问自己、反问众人,不可扼制的愤怒与愤慨、斗志昂扬的情绪和精神跃然纸上,仿佛让人看到秦人的爱国激情在熊熊燃烧。于是,就自然引出了无数秦军将士的同声应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另一方面,该诗具有强烈的语言魅力,措辞富有动感:“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秦军将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就像在眼前一样。
《秦风·无衣》问世的时代,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木深土厚,民性淳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在《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朱熹对这首诗上的看法,眼光是何其独到和深邃:秦地人民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尚武团结的爱国精神势不可挡!由此可见,尚武精神体现了秦人强烈的生命力,是秦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精神动力。
铁血尚武的秦风
纵观秦国历史,可知秦人尚武精神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史书形容说,先秦时期,秦人就有“头枕兵器,身穿盔甲,好与人拼命”的民风,这是因为当时的生存条件太过艰难与险恶。秦国建立伊始,位于周朝西陲,周边布满了戎狄部族。秦人屡受戎狄侵扰,必须与戎狄进行不断的战争,才能作为屏障担负起护卫周王朝的重任。戎狄是游牧民族,擅长骑射作战,秦人一边与戎狄周旋、作战,一边学习、借鉴了戎狄的骑射技术,同时又因地缘关系借鉴了中原地区的一些作战技术,并逐渐形成了比中原地区兵车作战更有杀伤力的骑兵战术。于是,秦人就逐渐形成了豪迈、耿直、剽悍、勇猛的气质,秦国军队被六国称作“虎狼之师”,秦国被称作“虎狼之国”,这也正是秦国统治者所需要的铁血尚武精神。
冷静面对现实,不断地进行变法与改革,使秦国跻身于春秋战国时期强国之列,这是尚武精神的必然结果,也是尚武精神得以发展的丰厚土壤。要在当时大动乱大纷争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强大起来,秦国大量吸纳列国人才为己所用,尤其是通过商鞅变法鼓励开垦耕种、奖励战功,规定不管地位高低贵贱,只要立有军功,就能封地受爵。
秦国从一个小国到一统华夏,前后进行了500多年的战争,没有哪个国家比秦国更会打仗,而且君主对军队的控制比其周围列国以至后来的朝代更加有效。如秦俑那栩栩如生的神态、各司其职的站位,以及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军阵,无不令观者震撼。
以法为教、以忠为信是秦人尚武精神的重要内涵。秦人的尚武精神表现为“秦人勇于公仇而怯于私斗”。战时秦军将士的向心力、凝聚意识、勇敢精神和作战状态都远远强于当时的六国。同时,在冷兵器装备方面,先进的生产力,使秦人兵器以百炼精钢的名剑而闻名天下。在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中有19把青铜剑,剑身为8个棱面,棱面制作误差不足一根发丝,工艺尤为严谨精湛。弓弩是对付骑兵最好的武器之一,而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弩兵就来自秦朝。与一般的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有关专家研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可见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秦人骨子里所带有的尚武基因,使其成为一个崇拜英雄的国度,全民皆兵,一旦上了战场,骁勇杀敌,视死如归。《商君书·兵守》写道:“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劳弱者为一军,此之为三军也。”以秦兵马俑为例,阵势威武齐整,规模浩大,气势磅礴;等身高的秦俑将士手执戈、矛、剑、吴钩、弓、戟等兵器,形象生动,高大硕伟,神情刚毅;陶战马更是体形高大、劲健有力,膘肥而不臃肿,腿瘦而不单薄,颇有一日千里的气势。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秦帝国辉煌的军事成就和血性的尚武精神。
综上所述,秦人尚武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自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鲜活的血性因子,在今天仍启示着我们历练顽强拼搏的战斗意志,坚定爱党为民的忠诚信念,加强遵纪守法的党性原则,提升爱国奉献的优秀品质。
(作者系宝鸡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历史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