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迈龙技术人员向外商推介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长岭电气现代化生产车间 北京协和医院医生远程操控安元科技医疗机器人 本报记者庞文渊
年末岁首,寒气袭人。而记者走进渭滨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立邦软件公司时,顿觉暖意融融。该公司是我市首家从事企事业管理系统建设的高科技公司,现已主导和参与7个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协同制造云平台接入用户逾500家,累计为20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化服务,软件应用系统每天使用超过6000次,流动资金每天超过5亿元。同时,立邦软件还建立了脱贫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全市贫困人口信息动态化精准管理和科学评估提供了依据。这是渭滨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亮点。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渭滨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新发展理念,促转型、抓项目、优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转型升级
为高质量发展加力提速
“渭滨区是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的工业要地。优势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因此,只有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才能勇立潮头,打好主动仗,为高质量发展加力提速。”渭滨区委书记张帆说。
于是,区上聚焦《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激活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聚焦传感器、机器人、互联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搭平台、建桥梁、促融合,让“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同频共振,在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业态上下硬功、出实招、求实效。目前,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1300多户,规上企业154户,高新技术企业90多户,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市榜首。
激活传统产业。区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做足机床工具、轨道交通等六大传统产业增量,下功夫在强链、延链、扩链、补链上做文章。宝鸡铁塔5G单元智能制造等43个延链扩能项目顺利推进,秦川机床内齿圈研发制造、合力新能源叉车等59个工业技改项目投产达效,初步形成以清姜路新技术融合产业带、姜谭路装备制造产业带、姜谭传感器产业区、桥南智能制造产业区“两带两区”为承载的东中西“哑铃状”产业布局。
壮大新兴产业。区上站在新时代前沿,制定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立互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牵头成立陕西省传感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功创建全市首家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机构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宝光集团、长美科技等5户企业受到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让互联网“加”起来、机器人“活”起来、传感器“联”起来、新材料“用”起来。
投资拉动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项目建设是追赶超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今年,区上以开展项目建设年、招商突破年、服务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试题”的同时,聚焦项目不放松,心无旁骛谋发展,形成“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的浓厚氛围。
区上以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套工作机制、一名联络专员的“五个一”工作包抓机制,定期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聚力“比谋划、比开工、比进度、比成效”竞赛,全力稳增长、扩投资、补短板、求突破。
总投资5.6亿元的秦机9万套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项目位于姜谭工业园,对于加快全市乃至全省机器人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区上疏堵点、破难点、接断点,全力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促使项目提前建成投产达效。
投资5200万元的宝鸡天联汇通复合管道公司高分子材料复合管和连续油管建设项目,改建厂房,购置设备,新建高分子材料复合管道生产线3条,现已投产,可实现产值1800万元。目前,机床工具产业园提升改造等项目正在加力提速。
截至11月底,全区231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8.7亿元,171个新建项目全部开工;列入市级重点项目45个,完成年度投资63.8亿元。同时,围绕“十四五”规划,成立专班,谋划八大类项目788个,总投资2100余万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88个。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渭滨区抢抓西部大开发、东部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规范项目事前评估评审制度,坚持走“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区招商局瞄准高科技、高成长、高附加值项目,“东招西引”靶向招商,“政企合作”联动招商,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强链补链招大引强。截至10月底,全区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1亿元,省际到位资金96亿元,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01%和96%。
发展总部经济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渭滨区抢抓市政府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十条政策机遇,主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高新区创新协作格局、港务区资源整合布局,制定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实施意见》,率先启动建设总部经济产业园和飞地经济产业园,争取传感器产业园专项债、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4.8亿元,引进签约延长石油能源交易中心等总部企业77户,总数居全市首位。
这些项目的入驻,让一座高楼变成一条“垂直金融街”,不仅凸显了城市高楼的物理高度,而且体现了经济财富深度。
优化环境
为高质量发展加油助力
渭滨区区长刘方斌说:“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我们要学‘经理’树牢市场理念、学‘店小二’树牢服务理念,开展争创西部最佳投资发展环境,加速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聚集,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区上紧扣“六稳”“六保”工作,降成本、减负担、提效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
新建行政审批大厅和公共服务大厅已建成投用,并获得了全市首家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权。全区8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96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创新设置“找茬窗口”助力“好差评”制度落实。“‘渭’您服务”成功注册全省首个政务服务品牌,神农镇便民服务中心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政务服务“好差评”试点单位。
在“三送一解”活动中,区上落实中省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惠政策,通过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办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227个,涉及资金211.7亿元,按时办结率达100%,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1.1亿元,争取企业奖励扶持资金1.3亿元,为重要物资生产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5.08亿元,为川陕路小学、渭滨中学、传感器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融资3.85亿元,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097户。
如今,落户渭滨区总部企业的上海威营流体设备公司总经理杨胜洪告诉记者,他走南闯北先后到过全国很多地方,唯有渭滨区营商环境最好,是这里的干部用诚心、耐心和热心感动了他,他要把更多的资源优势向渭滨集中。
扬帆起航正当时,勇立潮头破浪行。面对新起点、新任务、新挑战,全区上下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心无旁骛谋发展,昂扬奋进抓落实,坚定不移地向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为谱写渭滨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