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传统文化怎样让年轻人玩起来?
本报记者于虹
    凤翔县举办我们的节日文化演出活动张敏涛摄

    宝鸡文理学院学生开展“汉服秀”活动

    幼儿园孩子们在体验中国传统茶艺

  
  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身上戴银饰,变身成了化妆盒;历史人物出现在游戏中;秦腔、昆曲、京剧响彻南北……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新时代下的跨界与个性创新,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形成了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潮流文化和新的风尚,被人们称为新“国潮”。这股“国潮”破浪而来,自我迭代,重新聚集起年轻一代的粉丝。
  从舶来文化到本土文化觉醒
  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加之西方文化的冲击,祖辈们留下的传统文化逐渐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日韩等国家的“潮流”则成为不少年轻人追逐的目标。
  然而就在近几年,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穿古服、读古籍、听戏剧、过民俗节……虽然他们中很多人传统文化知识并不丰厚,但却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兴趣,这是一批被称为“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让大家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复活后的绚烂。
  今年九月,在网易云音乐出品的非遗音乐纪录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第二期《西湖重又临》中,被誉为“评弹皇后”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在杭州与“痛仰”摇滚乐队合作,结合苏州评弹《白蛇传·断桥相会》选段,全新演绎了《西湖》,完成了一次古今对话,受到一致好评。
  “大白兔奶糖是童年的回忆!”谈起这几年“国民奶糖”大白兔的跨界之旅,“80后”市民肖铭瑜如数家珍,从联名的冰淇淋到快闪店的奶茶,再到最近推出的护手霜、沐浴乳……总之,只要和“大白兔”沾边,她都会第一时间去购买。“这些产品将老字号元素和生活用途结合在一起,既实用又有文化内涵。”肖铭瑜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大白兔奶糖背后是童年情结,我愿意为此买单。”
  “90后”王璐瑶是一位汉服爱好者,她说:“近两年,我在购买汉服、配饰上就花了不少钱。”和王璐瑶一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王璐瑶说,前几年,他们穿汉服出门,人们还会指指点点,如今,走在街头,再也没有异样的眼光,不少人还会上前询问自己在哪儿购买的衣服。汉服流行的背后,是文化元素在商品中的时尚表达。现在,越来越多本土设计师选择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商品的设计当中。比如,有的产品采用“青花瓷”“长城”“泼墨”“扎染”等含有中国元素、传统工艺元素的创意。
  传统文化时代化需互联网赋能
  市民蒋敏说,她觉得正在读初中的儿子有些“怪异”,总是嘴里念叨着一些奇怪的句子,像是古文,可自己又没听过。细问才得知,孩子反复诵读的是“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她查了之后才知道是出自楚国诗人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有趣的是,儿子对东皇太一和楚辞的兴趣,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手机游戏“王者荣耀”。
  当游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游戏,对传统历史文化产生了兴趣。
  “老师在课堂讲的怎么说呢?有点朴实无华且枯燥。”今年20岁的杨琛是“王者荣耀”的玩家,她说,“最开始打王者就是因为班里其他人都在玩,为了合群点,我也开始玩了。”杨琛最喜欢用的角色是虞姬,她说,“选虞姬是因为操作相对简单,可攻可守。慢慢地,我对这个角色就有感情了,也开始想了解虞姬的故事。”通过一些科普的小视频和文章,杨琛了解到虞姬和项羽之间的爱情,并被她的自刎所打动。为此杨琛还特地去看了《史记》,这才知道,虞姬连名字在历史上都是未有定论的谜团。对于杨琛而言,虞姬这个角色就不再只是一个久远的名字,也不再只是一个游戏人物了。
  腾讯研究院发布了《国风重光·唤醒——中国传统文化在游戏领域的转化与创新》。该报告指出,国风游戏市场的市值已经超过300亿元,累计2300多个游戏作品,用户量超过3亿人,占游戏用户总量的50%,已经成为中国游戏市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国风游戏凭借自身强消费性、年轻化和外向性的文化特点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
  传统文化除了搭上游戏这辆快车,在短视频盛行下也同样火热。据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每3秒就诞生1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传统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但契合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本真。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80后”“90后”“00后”网友对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的流连忘返。
  文化终究要靠年轻一代去传承
  对年轻人来说,传统的魅力,不是搁在博物馆里的“故纸堆”,而是可以在玩中创新,重新焕发生命力。
  “脸谱是用什么颜料画的?”“能画我不?”……在远近闻名的泥塑村——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马勺脸谱传习室,前来体验的幼儿园小朋友的问话逗乐了工艺师。在这场体味西府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欣赏了“虎脸”“马勺脸谱”“木梭”“生肖泥塑”等传统泥塑佳品,还在工艺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和泥、制作模坯,个个兴奋不已。
  在普遍开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验活动的同时,我市还开设了“美丽宝鸡”地方课程,探索将当地民间艺术、民间技能、乡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引入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聘请书画名家、民间艺人等担任校外辅导员,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春节赏春联、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搓花绳包粽子等传统习俗成为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
  陈仓区西堡小学举行新生入学仪式中,书法老师一撇一捺郑重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新生代表击鼓明志,认真将写满心愿的卡片投进心愿箱……
  七夕节我市中小学校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邀请革命家、老军人宣讲革命战争年代的“舍小家保大家”的家庭和爱情故事,组织中小学生举办赛诗会、点评会、咏诗会等方式,吟诵中华经典诗词,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中秋节举办形式多样的班团队会,开展中秋赏月、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重阳节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郊游踏青、吟诵重阳诗词等活动……
  我市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是为了让文化在青年学生心中打下坚实基础。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瑜佩曾指出,“国潮”兴起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年轻人。“年轻一代走进消费市场,不仅意味着传统潮流的转变,也意味着消费方向、资本方向的转变,经过市场检验后,国潮无疑会得到资本、政策、媒介的大力推动。”
  近年来,不论是文创产品、影视节目,还是自媒体的传播,都让我们看到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并不遥远,只要找到创新的传播思路和方法,就能让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吸引年轻人,让传统文化保持魅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要用教育来深耕固本,又要用创新的方式浇水施肥,从而在年轻人心中真正种下传统文化的大树。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